总述
1大事记
9第一篇 建置志
第一章 建置
56第一节 沿革
56第二节 县境
59第二章 行政区划
60第一节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60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61第三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66第三章 县城 乡镇
70第一节 县城
70第二节 乡镇
72第二篇 自然环境志
第一章 地质
86第一节 地质构造
86第二节 第四纪地层
86第二章 地貌
87第一节 海陆演变
87第二节 平原
88第三章 气候 物候
90第一节 四季特征
90第二节 日照 气温
91第三节 降水
93第四节 风
95第五节 物候
96第四章 水文
97第一节 主要河流
97第二节 湖荡
100第三节 河湖水位
100第五章 土壤
102第一节 土壤成因
102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103第六章 自然资源
106第一节 土地资源
106第二节 水资源
106第三节 植物资源
107第四节 动物资源
108第七章 自然灾害
108第一节 自然灾害分类
108第二节 自然灾害录
110第八章 环境保护
117第一节 环境污染
117第二节 环境管理
118第三篇 人口志
第一章 人口衍变及分布
120第一节 人口衍变
120第二节 人口迁移
121第三节 人口分布
122第二章 人口构成
123第一节 民族
123第二节 性别 年龄
124第三节 文化程度
126第四节 行业 职业
127第五节 婚姻
129第三章 计划生育
130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130第二节 宣传教育
131第三节 婚育政策
133第四节 节制生育
134第五节 优生优育
135第四篇 农业志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38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138第二节 减租减息
139第三节 土地改革
140第四节 农业集体化
143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45第二章 种植业
146第一节 耕地与作物
146第二节 耕作制度
149第三节 土壤改良
151第四节 品种改良
152第五节 作物栽培
154第六节 植物保护
158第七节 肥料
159第八节 农作机具
161第三章 畜牧业
163第一节 畜禽饲养
163第二节 畜禽繁育
166第三节 疫病防治
166第四章 水产业
167第一节 养鱼
167第二节 捕捞
169第三节 特种养殖
170第四节 渔政管理
170第五章 林业
171第一节 植树造林
171第二节 蚕桑
173第三节 果树
175第六章 副业
177第一节 食用菌
177第二节 编织
177第三节 养蜂
177第四节 药材
178第五节 捕猎
178第七章 场圃
179第一节 建国前的农场
179第二节 建国后的国营场圃
179第五篇 水利志
第一章 河道工程
183第一节 流域性河道工程
183第二节 骨干河道工程
186第二章 圩堤建设
191第一节 挡潮海堤
191第二节 内河圩堤
191第三节 联圩并圩
193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
196第一节 田间河网
196第二节 平田整地
196第三节 排灌设施
197第四章 防汛抗旱
199第一节 防汛抗旱机构
199第二节 防汛抗旱纪实
200第五章 湖荡治理
202第一节 柴田垦殖
202第二节 开发利用
202第六章 水利设施管理
203第一节 圩堤管理
203第二节 机电管理
203第六篇 工业志
第一章 工业经济成分
206第一节 私营工业
206第二节 全民工业
207第三节 县属集体工业
208第四节 乡(镇)、村办工业
208第二章 纺织工业
210第一节 轧花
210第二节 棉纺织
211第三节 针织
212第四节 丝绸 印染
213第三章 建材工业
215第一节 砖瓦 石灰
215第二节 水泥及其制品
215第三节 其他建筑材料
216第四章 化学工业
217第一节 化肥 农药
217第二节 化工原料 化学药品
218第三节 有机化学、日用化工产品
218第四节 橡胶制品
219第五章 机械电子工业
220第一节 通用机械
220第二节 农业机具
221第三节 金属加工机械
222第四节 轻工、港口机械
223第五节 电子元器件
223第六章 食品工业
226第一节 酿酒
226第二节 罐头 糖果糕点
226第三节 豆、酱制品
227第四节 蛋、乳制品
227第七章 轻工工业
228第一节 服装 鞋帽
228第二节 金属制品
230第三节 印刷 造纸及纸制品
230第四节 家具 镜屏
231第五节 皮革、塑料、竹藤制品
232第六节 玻璃制品
233第七节 其他轻工制品
234第八章 电力工业
235第一节 发电
235第二节 供电
235第三节 用电
235第九章 制盐工业
237第一节 盐政机构与盐场
237第二节 盐业生产
237第十章 工业管理
240第一节 归口管理
240第二节 经营管理
241第七篇 交通志
第一章 陆路交通
244第一节 马路
244第二节 公路
244第三节 桥梁
248第四节 交通工具
249第五节 汽车运输
250第二章 水路交通
253第一节 航道
253第二节 航运
254第三节 渡口
256第三章 民用航空
258第一节 机场
258第二节 航班
258第四章 搬运装卸
258第一节 组织形式
258第二节 码头建设
259第三节 搬运机具
259第五章 交通管理
260第一节 管理机构
260第二节 运输管理
260第三节 安全监理
261第四节 公路与航道养护
261第八篇 邮电志
第一章 机构
264第一节 古代驿铺
264第二节 建国前邮电机构
264第三节 建国后邮电机构
265第二章 邮政
266第一节 邮路
266第二节 设备
267第三节 业务
268第三章 电信
271第一节 电报
271第二节 长途电话
272第三节 市内电话
273第四节 农村电话
274第四章 通信管理
276第一节 业务管理
276第二节 质量管理
277第三节 技术管理
278第九篇 商业志
第一章 商业体制
280第一节 私营商业
280第二节 国营商业
281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284第四节 集体商业
285第五节 个体商业
286第二章 商品购销
287第一节 生产资料采购供应
287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
292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采购供应
294第四节 副食品购销
296第五节 药品购销
299第六节 废品购销
299第三章 集市贸易
300第一节 传统集市
300第二节 贸易市场
301第四章 对外贸易
301第一节 出口
301第二节 进口
303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303第一节 饮食业
303第二节 服务业
304第十篇 粮油志
第一章 粮油市场贸易
308第一节 建国前粮油市场贸易
308第二节 建国后粮油市场贸易
309第二章 粮食统购统销
309第一节 统购
309第二节 统销
311第三章 油料、油脂统购统销
313第一节 农村油料、油脂统购统销
313第二节 城镇油脂销售
313第四章 粮食储运
315第一节 粮仓建设
315第二节 储粮保管
316第三节 粮食调运
317第五章 粮油加工
319第一节 建国前粮油加工
319第二节 建国后粮油加工
319第六章 饲料产销
321第一节 饲料生产
321第二节 饲料经营
321第十一篇 财税志
第一章 财税机构
324第一节 建国前财税机构
324第二节 建国后财税机构
325第二章 财税体制
325第一节 建国前财税体制
325第二节 建国后财税体制
326第三章 财政收支
327第一节 建国前财政收支
327第二节 建国后财政收支
328第四章 税收
331第一节 农业税收
331第二节 工商各税
335第五章 财税管理
340第一节 财政管理
340第二节 税收管理
343第十二篇 金融志
第一章 金融机构
348第一节 钱庄 典当
348第二节 银行
349第三节 保险公司
351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351第二章 流通货币
353第一节 货币种类
353第二节 货币管理
355第三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
356第三章 存款
356第一节 单位存款
356第二节 城乡储蓄
357第四章 工商贷款
359第一节 工业贷款
359第二节 商业贷款
359第三节 贷款管理
360第五章 农业贷款与农业资金管理
361第一节 农业贷款
361第二节 农业资金管理
363第六章 基本建设拨款、贷款
364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
364第二节 基本建设贷款
364第七章 代理业务
365第一节 代理财政金库
365第二节 委托存、贷款
366第八章 结算
366第一节 帐户管理
366第二节 结算方式
366第三节 同城票据交换
367第九章 保险
367第一节 保险业务
367第二节 承保险种
368第十三篇 经济管理志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370第一节 计划
370第二节 统计
371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372第一节 市场管理
372第二节 企业登记
374第三节 商标管理
375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376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376第三章 物价管理
377第一节 管理体制
377第二节 市场价格管理
378第三节 物价演变
379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391第一节 计量管理
391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392第五章 物资管理
392第一节 计划分配
392第二节 物资协作
392第十四篇 城乡建设志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96第一节 城廓变迁
396第二节 公共建筑
397第三节 住宅建设
398第四节 城市道路
398第五节 城市桥梁
400第六节 排水供水
402第七节 公共交通
404第八节 照明设施
404第九节 园林绿化
405第二章 村镇建设
405第一节 集镇建设
405第二节 村庄建设
407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409第一节 房产管理
409第二节 地政管理
410第四章 建筑业
411第一节 建筑企业
411第二节 技术与设备
413第三节 建筑业管理
414第十五篇 政党社团志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418第一节 中共盐城县委
418第二节 基层组织与党员
422第三节 党代表会议与代表大会
424第四节 党的建设
426第五节 宣传工作
430第六节 统一战线工作
431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432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盐城县组织机构
432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盐城县党部活动概况
434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盐城分团
436第三章 群众团体
436第一节 农(渔)民团体
436第二节 职工团体
438第三节 工商业者团体
440第四节 妇女团体
441第五节 青年团体
442第六节 少儿团体
444第七节 教师团体
444第八节 其他团体
445第十六篇 政务志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448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
448第二节 县人大常委会
452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454第四节 人民代表选举
454第二章 政府
455第一节 县级政府
455第二节 区、乡政府
465第三章 参议会
466第一节 民国县政府临时参议会
466第二节 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会
467第四章 人民政协
468第一节 政协盐城县委员会历届会议
468第二节 县政协常委会
470第十七篇 公安司法志
第一章 公安
474第一节 机构设置
474第二节 社会治安
475第三节 户籍管理
481第四节 消防管理
482第五节 监所管理
482第二章 检察
483第一节 机构设置
483第二节 刑事检察
483第三节 经济检察
485第四节 法纪检察
485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486第六节 监所检察
486第三章 审判
487第一节 机构设置
487第二节 刑事审判
488第三节 民事审判
489第四节 经济审判
490第四章 司法行政
490第一节 机构设置
490第二节 法制宣传
491第三节 民事调解
491第四节 律师工作
492第五节 公证业务
492第十八篇 军事志
第一章 驻军
494第一节 明清时期驻军
494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495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驻军
497第二章 地方武装
498第一节 民国县政府武装
498第二节 民间武装
499第三节 县民主政府武装
499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武装
500第三章 兵役
502第一节 募兵制
502第二节 征兵制
502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502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503第五节 预备役
503第四章 民兵
504第一节 民兵组建
504第二节 民兵活动
505第五章 战事
508第一节 清代以前战事
508第二节 抗日战争期间战事
510第三节 解放战争期间战事
519第六章 支援前线
524第一节 支前组织
524第二节 支前活动
524第十九篇 民政志
第一章 优抚安置
528第一节 拥军
528第二节 优属
529第三节 抚恤
530第四节 烈士褒扬
531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32第二章 救灾救济
533第一节 生产救灾
533第二节 社会救济
534第三章 社会福利
536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536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
537第三节 收容遣送
537第四章 婚丧管理
538第一节 婚姻登记
538第二节 殡葬改革
538第五章 地名工作
539第一节 地名管理
539第二节 主要村庄地名考
542第三节 废旧地名
543第六章 人民来信来访
546第一节 信访机构
546第二节 信访处理
546第二十篇 劳动人事志
第一章 劳动管理
548第一节 劳动就业
548第二节 劳动调配
549第三节 职业培训
549第四节 劳动保护
550第二章 人事管理
551第一节 干部构成
551第二节 干部编制
553第三节 干部调配
554第四节 干部培训
555第五节 干部考核
556第六节 支边援外
557第三章 工资福利
557第一节 工资
557第二节 福利
560第三节 休假
561第四章 退休 退职 离休
562第一节 退休
562第二节 退职
563第三节 离休
563第五章 精简下放
564第一节 干部精简下放
564第二节 职工精简下放
565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65第四节 城镇居民下放
566第二十一篇 教育志
第一章 旧学
568第一节 县学
568第二节 书院
568第三节 学塾
569第二章 幼儿教育
570第一节 发展概况
570第二节 幼儿园选介
571第三章 小学教育
572第一节 发展概况
572第二节 学制与招生
577第三节 毕业生升学与就业
578第四节 主要小学选介
578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580第一节 发展概况
580第二节 学制与招生
586第三节 毕业生升学与就业
586第四节 主要中学选介
587第五章 专业教育与特种教育
589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589第二节 职业教育
590第三节 高等教育
591第四节 聋哑儿童教育
592第六章 业余教育
593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593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594第三节 干部文化补习
595第七章 教师
596第一节 教师队伍
596第二节 教师进修
597第三节 教师待遇
598第八章 经费与设施
600第一节 教育经费
600第二节 学校设施
602第九章 勤工俭学
603第一节 发展概况
603第二节 成果
604第十章 教育管理
604第一节 行政管理
604第二节 业务管理
605第二十二篇 科学技术志
第一章 科技组织与队伍
608第一节 科技机构
608第二节 科技团体
609第三节 科技队伍
611第二章 科技普及与推广
611第一节 科普活动
611第二节 科技推广
612第三章 科技服务
614第一节 测报
614第二节 科技情报与技术咨询
615第四章 科技成果
616第一节 获奖项目
616第二节 获奖项目选介
617第二十三篇 文化志
第一章 文化单位
620第一节 文化机构
620第二节 文艺表演团体
623第三节 影剧场、院
625第二章 群众文化
627第一节 民间文艺
627第二节 业余演唱活动
628第三节 电影放映
629第四节 展览
631第三章 文学艺术
631第一节 文学创作
631第二节 书法 绘画 摄影
638第三节 音乐 舞蹈
641第四节 戏剧 曲艺
642第四章 邑人著作书目
644第一节 明清至民国期间著作书目
644第二节 建国以来著作书目
645第五章 文物胜迹
648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648第二节 革命遗址与纪念建筑
648第三节 馆藏文物
650第四节 名胜
652第六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655第一节 报刊
655第二节 广播
658第三节 电视
659第四节 通讯报道
660第二十四篇 卫生志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662第一节 个体诊所与民间医院
662第二节 县属医疗卫生机构
663第三节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
665第四节 机关企事业单位医务室
667第二章 医疗卫生技术
669第一节 中医
669第二节 西医
672第三章 医疗制度
673第一节 公费医疗
673第二节 劳保医疗
674第三节 合作医疗
674第四章 卫生防疫
675第一节 预防接种
675第二节 主要疾病防治
675第三节 环境卫生
678第四节 食品卫生
680第五章 卫生保健
680第一节 妇幼保健
680第二节 学生保健
681第三节 工业劳动卫生
682第四节 农业劳动卫生
682第六章 医政 药政
683第一节 医政
683第二节 药政
683第二十五篇 体育志
第一章 群众体育
686第一节 职工体育
686第二节 农民体育
687第三节 老年体育
687第二章 学校体育
687第一节 幼儿体育
687第二节 小学体育
688第三节 中学体育
688第三章 主要运动项目
689第一节 田径 体操
689第二节 球类
689第三节 武术 射击
690第四节 举重 游泳 棋类
691第四章 体育竞赛
692第一节 竞赛活动
692第二节 竞赛成绩
695第五章 人才培养与输送
706第一节 业余体育学校
706第二节 人才输送
707第六章 机构、设施与经费
709第一节 管理机构
709第二节 体育设施
709第三节 体育经费
710第二十六篇 社会志
第一章 人民生活
712第一节 农民生活
712第二节 职工生活
714第三节 渔民生活
717第二章 风俗习惯
718第一节 岁时习俗
718第二节 礼仪习俗
720第三节 生活习俗
722第四节 生产习俗
724第五节 迷信习俗
725第六节 社会风尚
728第三章 姓氏
729第一节 姓氏录
729第二节 大姓分布
730第四章 宗教
733第一节 佛教
733第二节 道教
734第三节 伊斯兰教
734第四节 基督教
735第五节 天主教
735第五章 遗闻传说
735第一节 遗闻轶事
735第二节 民间传说
737第二十七篇 方言志
第一章 语言特点与内部差异
742第一节 主要语言特点
742第二节 内部差异
746第三节 音标与符号
747第二章 语音分析
748第一节 声韵调
748第二节 声韵配合关系
750第三节 与北京语音的比较
751第四节 同音字汇
753第三章 分类词汇
765第四章 标音语法例句
775第五章 谚语 歇后语
778第一节 谚语
778第二节 歇后语
781第二十八篇 人物志
第一章 人物传
784第一节 古代人物
784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787第三节 革命烈士
799第四节 模范人物
817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819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
819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
830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烈士
863第三章 人物表
872第一节 历代名人
872第二节 老红军简介
877第三节 高级知识分子
878第四节 英雄 模范 先进人物
891附录
903一、 地方文献
903二、 历代盐城县志编纂概略
929三、 历代盐城县志序跋选
932四、 盐城市郊区记事
940新编《盐城县志》编纂始末
961编纂机构及编纂人员
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