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邢台县” 相关
共 2060 条 68 / 138
100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太平车亦称车灯、小车舞,用竹子或木条扎成独轮车状,蒙上彩布即成。女舞者站其中,如坐车状,另一男者扮推车人,并有数人配合“拉纤”,边歌边舞。主要动作有推车上山、下山、误车、赶路等,在本县城乡广为流传。
100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龙灯也称舞龙、火龙。龙体用竹、木、布扎成,节数不等,都为单数,众人穿节日服装举龙而舞,有单龙舞,有双龙舞,也有群龙狂舞。
100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狮子舞中,由2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的叫作“太狮”,1人扮1头小狮子叫作“少狮”。1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狮子舞在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顺神态,如搔痒、舔手、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之性格,有跳跃、...
100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几名化妆成农村人物的演员,拉一彩布糊成的碌碡,踩鼓点跑舞。老婆、媳妇前边拉,老汉手执犁鞭在后边赶,一挑担后生扮送饭人边舞边与婆媳戏耍,另有一人扮不务正业者提鸟笼相随,与拉车媳妇趣闹表演风趣可笑,为乡艺主要节目之一。
101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戏剧,其中概括了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戏曲创作的发展历程。
1011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其它艺术形式,概括了说书、民间书画、纸扎书画、纸扎等。
1012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吹歌俗称“吹鼓手”,在本县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乐器为唢呐、笙、笛、鼓、锣、钱等。吹奏乐曲以戏文、曲牌及流行乐曲为主,一般用于红白事、佳节日及庆典活动。本县有名气的吹歌队有坂上、南口、南康庄(今划市区)等村。五十年代,南康庄顿呐手赵满囤誉满京津...
1013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扮演新媳妇者腰间系一毛驴模型,如同骑在驴背,扮演女婿者持鞭赶驴。二人边行边舞,分别作上山、下沟、跌卧、起立、惊跑等形象动作。另有扮农夫者帮着拽尾巴、拽缰绳、堵截等,是乡艺中较普遍的节目。
1014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排鼓起源于明代,流传在孝子村、盖宗、会宁、长信一带。由12人、14人多至24人组成演奏群体。设有36公分小圆鼓8—10面不等,70公分大圆鼓2面及小锣、大饶、大钹钹各4—6副。鼓手头裹古战巾、身着古战服、腿扎裹带,载歌载舞。小锣为指挥,鼓点...
1015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说书在本县流传较为普遍,其形式有坠子、旱书两种。坠子书为坠子弦伴奏说唱,有单人说唱也有多人说唱,解放前为农村主要文艺活动,至今祝村、南大树仍有个人组成的坠子班。旱书无伴奏,以个人单说为主,说书内容多为朝代连本故事。
101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邢台县流传已久。建国前书法、璧画遍及寺院、庙宇及名胜建筑;纸扎用于红、白事及庆典场面的装饰,内容多为牌楼、花草、人物及珍宝象征品。建国后书画人才逐年增多,先后涌现出几十名书法、美术名人,其中有4人加入全国农民书画协会。
101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专业剧团1945年8月至1977年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
101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电影文化1951年冬至1988年底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
101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业余剧团清末民初至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衰败,至1988年底,坚持活动的剧团已寥寥无几。
102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在抗日战争期间至1987年戏曲创作获得的成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