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莆田县” 相关
共 2749 条 24 / 184
34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莆田县财税包括财政、税务、财政体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税制、税种税率、其他杂捐、征收管理情况。
34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莆田县财政包括财政体制、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情况。
34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中国民国以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莆田县的财政体制演变过程。民国以前,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一级体制,地方收支归中央掌管。民国初设立县财务委员会,试办年度预算,之后成立县经征处和县金库。民国30年后,全国财政划分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
34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民国以前和建国后莆田县财政的收入来源及演变过程。民国以前,主要收入项目包括赋税、屯田收入、徭役收入和工商各种税收。建国后,财政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预算内收入包括企业收入、工商税收入、农业税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其中工...
35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民国以前和建国后莆田县财政的支出主要用途。民国以前,地方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上解朝廷和地方官俸禄。上解包括起运以征解供应朝廷开支,存留以供应地方各项支出。俸禄支出主要付给县官吏的月俸米。建国后,财政支出分为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预算...
35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莆田县财政管理包括县财政管理机构、乡镇财政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等情况。
35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莆田县税收包括税制、税种、税率、其他杂捐、征收等情况。
35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唐初、明代、清朝、民国以及建国后莆田县的财政税制和税收种类。唐初主要征收田租、力庸、户调,明代实行两税法,夏征钞,秋征粮,清朝沿用两税法并增加了其他税种。民国初年财政税制与清末相似,但随着军阀混战加剧,税制难以实行。建国后实行...
35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莆田县税种、税率包括农业税类、上贡、工商税收、资源税类、财产和行为税类、屠宰税、印花税、集市交易税等情况。
35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莆田县的各种特殊捐税和特别收费。乐户捐是针对温州班的音乐家户征收的捐税。清道捐原为警铺捐,后改名为清道捐,并向商店征收。自治捐是根据地丁银和粮米征收的费用,用于支持自治事务。迷信捐是针对香、烛、冥银等迷信活动征收捐税。国民...
35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莆田县在唐、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税收制度和具体的税种。在这些时期,田赋是主要的税种,征收夏季和秋季的钞和粮食。明代以后增加了商业课钞、鱼米课、盐纳米等税种。清代沿袭明制,并增加了清道捐、工商税、船税、渔课等税种。民国时期,实...
35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莆田县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税收征管机构和制度。在建国前,田赋、工商税和盐税的管征机构分别由县衙、粮厅、税课局和盐使司负责。税收征管采取包征、招商承包和委办制等办法。而在建国后,税务机构逐步建立,征管制度逐渐规范,包括税务登记、发...
35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莆田县金融包括货币、金属币、纸币、金融机构、金融活动、存款、信贷、侨汇、民间借贷、转帐结算、代理业务、金融管理、货币流通管理等情况。
35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莆田县金融货币包括金属币、铜币、银币、镍币、合金币、纸币、通用纸币、地方纸币等情况。
36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铜币、银币、镍币和合金币在中国的流通情况。铜币包括制钱和铜元,制钱流通至民国初年,而铜元则有不同的正面字样。银币包括银两和银元,银两于明朝开始使用,而银元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如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和袁大头等。镍币是在民国时期开始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