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莆田县” 相关
共 2749 条 21 / 184
30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联营商业发展情况。在建国前,莆田市就出现了消费合作社、乡、镇合作社和保合作社等形式的联营商业,到民国29年发展到了129个。建国后,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营商业,如联合采购、联合推销、联运联销、联产联销、联...
30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的商业网点,包括批发网点和零售网点。在批发网点方面,文章提到宋元时期秀屿港成为重要的批发贸易基地,清嘉庆时涵江巨商开始进行大规模贸易并对台贸易,之后在涵江设立了多家代理行进行批发业务。到了建国初期,私人资本家经营商业批发...
30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批发网点的发展历程。从宋元时期开始,莆田的秀屿港成为重要的商品批发贸易基地。明代时,莆田开始进行食糖的海运批发,并与江南和台湾进行大规模贸易。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开始涌入莆田,涵江设立了多家代理行进行批发业务。建国初...
30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零售网点的发展历程。唐代时期,县城和城郊已经有了私人商店的雏形,并在一些地方建立了墟集。宋元时期,莆田的黄石设立市肆,之后黄石、涵江、江口、梧塘、西天尾、华亭、庄边、笏石、北高等地都形成了商业零售网点。到了清末,全县商业...
30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在生产资料购销方面的情况,主要涵盖了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肥料的购销情况。
30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莆田市,特别是建国初期之前,金属材料的购销情况。建国前,莆田市境内只有少数产销兼营的五金作坊购销金属材料。建国初期,主要销售的金属材料品种以铁器为主,随后逐渐增加了铜、铝、铅和钢材等多种金属材料。到了70年代,随着基本建设和...
30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的建筑材料情况。在建国前,莆田市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砖瓦、木材、竹子和石灰等,多以产销兼营的方式进行经营。在民国时期,水泥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进入莆田市,用于道路、涵洞、桥梁和房屋建筑。木材则主要由山客、木商和私营木材...
30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商品化肥、农药等销售情况。
30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农用器材的情况。首先介绍了旧式农具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建国前农具多自产自销,但在1952年后供销合作社开始经营各种中小农具,后来推广了使用打谷机、双轮双铧犁等。然后介绍了新式农具的推广和供应情况,如双轮双铧犁、拖拉机等的使...
31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耕牛的情况。建国前和建国初期,耕牛的交易多由农户自行调剂和商家经营进行。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耕牛普遍不足。在此背景下,县供销合作社采取调剂为主、经营为辅的方针,通过调剂和供应来满足耕牛需求。逐渐建立了牛墟和耕...
31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日用工业品购销的情况。首先介绍了棉布的销售情况,从宋明时期开始,农民自产的土布或土纱布开始在集市交易,清末开始引进外国棉布。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棉布消费量增长迅速,开始实行统购统销,并通过布票供应。随着时间的推移...
31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棉布和百货商品的购销情况。首先,对于棉布,包括宋明时期民间自产的土布以及清末引进的外国棉布。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棉布的需求增长迅速。从1954年开始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并发放布票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棉布的供应...
31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日用杂货的购销情况。50年代,供销和商业部门主要经营陶瓷器、铁锅、草席、竹木制品、棕制品和鞭炮等日用杂货。70年代开始增加塑料制品的供应,80年代初扩大了家具和办公用具的经营范围,1990年的经营品种达到800多个。
31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五金、交电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情况。建国前,该市仅销售简单的铁器。建国初期,五金交电行业主要以铁器为主,经营品种有铁钉、铁线、窗钩、锁、桐油、油漆、颜料、染料等。对私改造后,五金店变为国营商店,并归属于中国五金机械公司福建省...
31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的燃料供应情况。商业供销合作社经营的燃料包括木柴、木炭、煤炭、柴油、煤油和石油等品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