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若羌县” 相关
共 35 条 2 / 3
16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 类型: 正文
1975年,经上级批准,成立若羌县南山行政管理区,是若羌县委的派出机构,机关驻地依吞布拉克。1958年,随着找矿和开采石棉逐渐发展起来。1983年11月5日,正式设立依吞布拉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的阿尔金山南部,平均海拔3138.5米,东距新...
17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 类型: 正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后,以乌斯曼、贾尼木汉、哈力伯克为首的一小撮反动分子,在哈密和北疆部分地区掀起反革命武装叛乱。叛乱被粉碎后,哈力伯克等叛匪在剿匪部队的追击下,率残部350人(有帐篷47顶,步枪57支,冲锋枪1支,机枪1挺,...
18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 类型: 正文
瓦石峡古城为汉、唐、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南道要地,曾经繁荣过一个时期,明朝逐渐废弃,被风沙埋没。近代瓦石峡开发于1871年,1944年后,曾设瓦石峡镇,下辖四个保,解放后1950年建区公所,1953年改为瓦石峡镇,1960年为瓦石峡公社,19...
19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 类型: 正文
巴州地域辽阔,矿藏资源丰富,民间的采盐、采金、采玉、采陶土、采石灰石、采铁矿石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巴州的采矿业一直处于人挖、畜驮的落后状态。
20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 类型: 正文
若羌县石棉矿成立于1959年,劳动力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抽调,实行轮换制。采矿人员实行工分制,年终凭工分在所在生产队参加分红。当年石棉矿只有50人,手工操作采石棉。1965~1971年,采矿社员实行计件工资。石棉矿每年给社队一定数量的利润,...
21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 类型: 正文
清代境内有自吐鲁番途经喀喇沙尔至库车的驿道、库尔勒至若羌的驿道。此外,唐代的天山道,以及自若羌经噶斯口出青海接前藏的道路,仍继续被利用。
22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 类型: 正文
【汉代烽燧】 西汉统一楼兰诸国后,为保护境内丝绸之路中路和南路不受敌方侵扰,沿丝绸之路建造一批烽燧,以点燃柴草畜粪后冒出的烟雾为信号传递军情。汉代境内沿丝绸之路南路建造的烽燧有吾塔木烽燧、吾塔木老渠烽燧、若羌县小学烽燧、江大铁日木烽燧、下塔...
23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 类型: 正文
境内唐代设“驿、馆、坊”。元、明时期置“站赤、驿站”,为早期的邮传机构。清代境内驿站达27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喀喇沙尔设电报分局报房。清宣统三年(1911),焉耆裁驿归邮,设立邮政分局。
24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 类型: 正文
若羌镇(若羌县城)地处青新、大若、伊若3条公路干线交汇点,是新疆联系内地的第二门户。若羌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的若羌河东岸。城区规划总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5263人。若羌镇汉代为扜泥城,隋代设鄯善镇,唐上元二年(67...
25
知识出处: 策勒县志 | 类型: 正文
渠勒国是西域36国中较小的国家,《汉书.西域传》称:“渠勒,王治鞑都城,去长安9950里,户310,口2170,胜兵(指该国征战时能参加战事的壮丁)300人。东北至都护(西域都护府治所)3852里。东与戎卢(今民丰县东南一带);西与若羌(今...
26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照片
27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照片
28
知识出处: 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并存 | 类型: 照片
29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环境事件
1980年4月12~13日,若羌、且末最低气温降至零下,幼杏被霜打坏,棉花受害。尉犁棉花受害30%。
30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 类型: 环境事件
1980年4月10日,若羌刮18小时大风,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21米/秒,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全县865亩小麦叶片被吹干,7450米渠道被沙填平,电厂被迫停电,幼杏被冻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