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舜” 相关
共 11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该文讨论了“巍巍乎、禹之有天下”至“禹,吾无间然”四章,阐述了、禹对于拥有天下的态度和高尚品质。
2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该文讨论了的五位大臣、唐尧和虞的德治、文王和武王的功业以及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含义。
3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人们在传递信息和建立信任时使用的符节制度。符节以玉制作,上面篆刻文字,并分为左右两半,分别由君王和对应的人持有。当需要传递信息或确认交易时,君王通过合并自己的右侧符节和对方的左侧符节来表示信任和合作。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
4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仁和义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和象、周公和管蔡之间的区别。文章指出,仁和义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对待象展现了仁的至高境界,而周公对待管蔡展现了义的极致。文章强调了仁和义的独立性,同时提到后世的一些例子,如明皇对待诸王和景帝对待梁王...
5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董仁叔关于尧荐于天和百神享之的问题。董仁叔问尧为何将推荐给天,得到的回答是要看是否能够胜任其责任,取决于天命如何。他还问如何进行百神的祭祀,得到的回答是只要阳气和阴气和谐,风雨适时,即可视为百神享受。整篇文章强调了顺应天...
6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指“动心忍性”,意味着要激发和发展人的仁义礼智之心,但要忍受声色臭味之性。第二个观点是提到了“困心衡虑,征色发声”,指出有过错的人能够识别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时,文中引用了明道的话,表示成为坚强的人需要经...
7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学者在未有所闻见之时应如何持守的问题。文章指出,学者在未有所闻见之时,气象是湛然的,即内心平和宁静。然而,学者的内心已经具备了充塞的理念,一旦接触到善言和善行,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可御的感觉。文章提出了学者应该持守的观点,即学...
8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内容围绕着对于“性之”和“身之”的探讨,以及对于虚实与真实行为之间关系的讨论。同时还涉及到杨朱、黄仁卿和孟子对于人性、道德行为和假借之道的不同理解。
9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比较了《史记》中对于汤和武王的描述。作者指出,虽然两位君王都在反抗暴君,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武王的行动相对粗糙,而成汤则更为细致和进取。例如,在伐桀之前,汤只是平和地指出桀的罪过,而武王则多次纠正纣的错误,甚至达到极端邪恶。文章还对...
10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寻求知识和理解的方式。文章引用了《孟子》中的一段话,通过对禹、皋陶和汤的比较,说明见而知和闻而知的区别。作者认为,如果在当代已经没有人能够亲眼见到圣人而获得真知,那么在五百年后,也不会有通过听闻而能获得真知的人了。接着,蒋...
11
知识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 类型: 插图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