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福安市” 相关
共 1798 条 45 / 120
661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福安畲族乡村的农业气候情况,分为三个区域。其中,51.5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中南部河谷沿海低丘小平原适水区,气候半湿润,春季水分充足,夏季依赖台风和雷阵雨。41.5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西部高丘温和丰水区,气候湿润,降水充足,热...
662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福安畲族地区土壤肥力资源的分布情况,分为三个区域。山地地形复杂、水田类型和土壤理化性的特点。
663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地区农业资源分为四个区域,以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林业、水果、畜牧业也有不同侧重。
664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地区矿产以铅锌、钼、黄铁和镜铁矿化为主,矿化点规模小,工作程度低。矿石成分和围岩蚀变多样,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潜力。
665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地区畲族的历史和土地占有情况,明清时代的土地状况,民国时期的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以及畲族农民的生产体制和剥削情况。这些信息总结了福安地区畲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
666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历史上多租种地主土地或开山造林交纳山租。明清时代畲族生产体制资料有限,但山场执照和租佃契约反映了当时的土地占有和租赁状况。
667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畲族农民土地占有少,受地主阶级的地租、高利贷和雇佣剥削严重,长工和短工均遭受大量剥削,生活困苦。
668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在土地革命时期分到田地,后丧失。1949年后,政府推行土地改革,畲族农民再次获得土地,但平均占有量低于全县农民。
669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地区在195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互助组,随后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社,但高级社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部分农民退社。政府采取措施平息风潮,最终在畲族乡村组织起一定数量的高级社和初级社。
670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8年起,福安畲族地区实行人民公社化,经历“大跃进”、饥荒与调整。期间存在多种单干形式。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但仍进行农田建设和集体生产,直至1982年。
671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县1980年代起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将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生产体制。至1990年,畲族村委会联产承包成效显著,家庭经营收入占比高。
672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福安地区畲族的劳力构成、耕地构成、农具设施以及农时季节。其中包括畲族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劳动力在畲族在业人口中占相当比重,畲族农民在土地改革后真正成为耕地的主人,以及畲族农具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此外,还描述了各畲...
673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以农业为主,男女共同参与劳动,妇女劳动力占比高。1950年代至1990年代,畲族从事农业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妇女在业比重也较高。
674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0年代土地改革后,福安畲族农民获得大量耕地,成为耕地主人。随后畲族乡建立,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至1980年代,畲族耕地面积及水田旱地比例持续上升。
675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在封建社会及建国初期农具和畜力严重缺乏,政府投放贷款和补助款后逐渐改善。60年代后修建基础设施,70年代出现农业机械。水利工程较少。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