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597条
析出资源
349条
图表
248条
知识出处
全部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闽东畲族志
穆云畲族乡志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
畲族源流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
畲族服饰史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
检索条件
与 “畲族服饰” 相关
共 597 条
3
/
40
31
第二部分
畲族服饰
传承现状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
畲族服饰
传承现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浙南
畲族服饰
工艺、现代闽东
畲族服饰
、其他地区
畲族服饰
、
畲族服饰
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传承等。
32
第三章 现代浙南
畲族服饰
工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作为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畲族在各方面文化表征上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传承也相对比较完整。本章以景宁畲族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对畲族传统染织及制衣工艺进行梳理。
33
3.1 染织工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传统纤维种植及纱线加工、准备及织造和染整过程。畲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纺织工艺和设备,包括麻、棉、丝等纤维的种植和加工,以及织布机的使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畲族传统纺织逐渐消失。
34
3.1.1 纤维种植及纱线加工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在纺织方面有悠久历史,主要使用麻、棉、丝作为原料。畲民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如收割、浸泡、破纤、加捻等,将麻、棉、丝加工成线。纺织的目的是制作衣服和装饰品,如花腰带。
35
3.1.2 准备及织造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纺织工艺历史悠久,主要使用麻、棉、丝作为原料。经过收割、浸泡、破纤、加捻等工艺流程,将麻、棉、丝加工成线。经线和纬线通过牵经和投纬步骤织成布。现因工业大生产的影响,畲族传统纺织工艺逐渐消失。
36
3.1.3 染整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传统纺织工艺历史悠久,以麻、棉、丝为原料,经过收割、浸泡、破纤、加捻等流程加工成线。青、黑色是
畲族服饰
的主要颜色,由青靛染成,耐脏且隐蔽性好。现代畲民已少用植物染料,织布多送染坊染色。
37
3.2 盛装工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浙江
畲族服饰
的染织技艺和服饰特点,包括凤冠、花边衫等。凤冠是
畲族服饰
的标志之一,其形制严格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由竹制或银制支架、瓷珠、银制品等组成,穿戴过程复杂。花边衫是畲族妇女的盛装之一,通常与凤冠配套穿戴,材质多为自种芝麻,衣襟...
38
3.2.1 凤冠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凤冠是民族认同和服饰的主要标志,具有纪念始祖的意义。景宁凤冠形制严格,主体为竹制,饰有银片和瓷珠,穿戴过程复杂。凤冠的穿戴过程包括八个步骤,需用黑色绉纱固定发髻,将支架置于头额靠上处,瓷珠串绕过发髻固定在支架前端,最后将头抓等...
39
3.2.2 花边衫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花边衫是民族服饰的标志,具有纪念始祖的意义。其形制和缝制工艺保留了畲族先民的传统特色。花边衫面料多为自种麻纱织成,手工制作,款式为大襟右衽窄身,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蓝黑色。装饰手法包括滚边、嵌条、镶边、荡条、刺绣和盘扣等。
40
3.2.3 织锦拦腰(围裙)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织锦拦腰是民族服饰的标志,其织锦带具有丰富的工艺和文化信息。织锦带由布身和织锦带组成,宽度约2~7厘米,基本结构包括带边、带眼、带芯和带须。织锦带纹样以几何纹、字纹为主,寓意深远。织造工艺包括整经、提综、织带三个过程,工具简单...
41
第四章 现代闽东
畲族服饰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闽东地区,即福建宁德地区,现有畲族近18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全国畲族最为集中的地区。目前此地区,畲族遍布9个市县,120个乡、镇,有131个畲族村民委员会,其中畲族人口平均占行政村总人口的60%以上,并维持着较为传统...
42
4.1 福安市社口镇牛山湾村(福安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牛山湾村是畲族人聚居的村庄,但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畲族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服饰所取代,传统手工艺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所替代。虽然现代畲服的设计尽量保留了传统元素,但政府和汉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使得畲服逐渐汉化。
43
4.2 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福安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猴盾村是宁德市畲族人聚居的村庄,但畲族传统服饰的穿着情况逐渐减少。村里的畲族妇女发式为“凤身髻”,未婚少女则梳斜筒高帽形状。畲族妇女的服饰与年龄、婚姻状况等密切相关。
44
4.3 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向阳里村(罗源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飞鸾镇畲族传统服饰是罗源式的,人口约1400人,从1993年开始,畲民向山下迁移,融入汉族聚居的城镇。现在平时几乎没有人穿畲服,只有逢年过节、照相和结婚时会穿着畲服。畲族妇女服饰比以前华美,但老年人穿的服装花边更少。
45
4.4 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南山村(罗源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飞鸾镇南山村的畲族村民多居住在山腰的祖居地,大部分人春节和结婚时才穿畲服。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现状堪忧,只有个别妇女能够掌握凤凰髻的梳理技巧。不同服饰搭配透露着不同的身份信息。畲族青少年对传统服饰有着自己的审美与设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