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独山子” 相关
共 137 条 1 / 10
1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 类型: 正文
新疆石油蕴藏量十分丰富,但在历史上由于认识上的滞后,特别是由于开采提炼技术上的原因,长期没有被开采利用。清朝后期,西方开采石油的技术开始传入我国,在一些地方进行石油的开采提炼。其中新疆就是较早进行石油开采提炼的地区之一。
2
知识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 类型: 正文
国道217线(阿勒泰—独山子—库车)是新疆境内的一条纵向国道,新疆北部穿越天山的干线公路之一。公路北起阿勒泰市,南至库车县城,途经布尔津、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等城镇,与国道216、312、218、314线相交,中间与省道227、319、2...
3
知识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 类型: 正文
2002年8月10日开工建设,2003年10月10日建成通车。工程总投资按4.6356亿元,建设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投资2亿元,其余2.6356亿元由自治区交通厅自筹及申请银行贷款解决。项目是克拉玛依—独山子的一条收费公路。
4
知识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 类型: 正文
省道218线位于奎屯市和克拉玛依市境内。北起奎屯市火车站,南至独山子东村,与国道217线相交,途中与045国道主干线、国道312线交叉。2005年底全长7千米,全部为一级公路。
5
知识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 类型: 正文
在五十年代,塔里木盆地的农牧业经济急需石油工业的支持,塔里木矿务局从成立之日起,从勘探着手,一旦发现油田就立即着手把上下游的产业建造起来,一号井喷油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6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 类型: 正文
奎屯市在与农七师深入开展互学共建、融合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开展了体制创新的尝试。
7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 类型: 正文
在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前,奎屯市已具备了发展区域融合经济的条件。一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的功能不...
8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秦代,今克拉玛依辖境为塞种等人游牧之地。汉初,辖境为西迁的大月氏人控制。汉元光五年(前130年)左右,匈奴远征大月氏,占据伊犁河、楚河流域,今市境为乌孙游牧地,属匈奴。汉神爵二年(前60年),西域都护府成立,今克拉玛依一带属其管辖。汉永元元...
9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建市前,克拉玛依市境为自治区直辖镇——独山子镇及邻县管辖区。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时,其行政区域包括克拉玛依、独山子、奎屯、六十户、乌尔禾、百口泉、红山嘴、前山涝坝、白碱滩、小拐、中拐、大拐等地。同年6月1...
10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独山子区位于东经84′,南屏天山,北靠乌(鲁木齐)伊(宁)公路(312国道线),西傍奎屯河,分别与沙湾县、乌苏县、奎屯市接壤。独山子、奎屯、乌苏构成的三角地带,是仅次于乌鲁木齐的新疆第二经济发展中心,被称为北疆地区的“金三角”。全区总人口 ...
11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位于独山子区西部第七居民区。原为石油部运输公司一大队,1957年进驻独山子,1965年改称一分公司。1977年曾升格为厅局级单位。1980年改称石油运输公司二分公司。1989年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第二分公司(县级)。1992年,有职工3...
12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位于克拉玛依飞机场南侧,是由独山子矿务局1219青年钻井队钻成的,时称“黑油山一号井”。1955年7月6日开钻,同年10月29日完钻出油,井深620米。这口井是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1992年底仍在产原油。1982年10月在该处建立纪念碑...
13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克拉玛依的地层分布依次为中上石炭系(厚度400~900米);二叠系(厚度1 580~2 650米);三叠系(厚度210~1 207米);侏罗系(厚度125~1 315米);白垩系(厚度113~913米)。地床属性为沙岩、砾岩与泥岩互层。上部...
14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位于克拉玛依市境独山子区内,其西隔奎屯河与海烈菲山(属乌苏县)相望。海拔1 283.4米,面积36平方千米,沿山一带是草地。该山一峰突起,四周不与其他山体连接,故称“独山子”。
15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 类型: 正文
克拉玛依市累年平均雾日7.0天。在初冬至开春时节,独山子至巴音沟多浓雾,以沿山一带最为严重,有时可连续二三天不散,能见度常在50米以下,严重影响交通。1972年11月20日,巴音沟浓雾,发生坦克翻覆事故,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参谋长因在前引路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