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8262条
基础文献
64条
析出资源
6471条
图表
207条
人物
308条
机构
109条
事件
35条
作品
1068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与 “朱熹” 相关
共 8262 条 496 / 551
7426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讽喻诗作于乾道三年(1167)冬,时年朱熹38岁。 八月,朱熹在范念德一干人等的侍行下,前往湖南潭州访张拭。十月,在执政陈俊卿、刘珙的推荐下,朱熹官拜枢密院编修。他与张拭分别后,携同弟子东归,拾掇本次旅途中所作的诗词200余篇,汇...
7427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此诗作于乾道四年(1168)戊子,即崇安大水之前。当地久雨成灾,禾稻歉收。此时朱熹乡居五夫,心里异常焦虑,有感而发,故写下该诗。 浅析 该诗引用楚词典故及民间传说,对“天公”进行了严厉谴责,对受灾百姓寄予无限同情,体现了朱熹关心民间疾...
7428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宋乾道四年七月(1168)戊子,崇安发生大水,朱熹“奉府檄行视水灾”,“熹以崇安水灾被诸司檄来与县官议赈恤事”。当时,这场水灾为害惨烈,吞没田园庐舍,死伤数百人。朱熹参与救灾,在荒山穷谷奔走了十多天。他从寺溪经杉木,入长涧出杨村,但见房...
7429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此诗作于乾道四年(1168)戊子重阳偕友人登天湖之时。 《尤溪县志》转引《瀛奎律髓》云:“朱子九日登天湖,乃乾道四年戊子所作,文公去年访南轩于长沙,故有‘去岁潇湘’之起句,此诗后四句,尤意气阔远。”时年七月,崇安一带发生水涝灾害,浦城...
7430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详,(清)吴之振等编《文公集钞》将其编在《送张彦辅赴阙》之前,那么大约为乾道四年(1168)前后所写。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朱熹“十年寂寞抱遗经”的经历来看,他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即朱熹29岁开始拜李侗为师后...
7431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此诗写于乾道四年(1168)前后,朱熹当年39岁。这是张彦辅奉诏入都奏事时朱熹给他的送别诗。在此之前,朱熹于隆兴元年入对垂拱殿时,曾向孝宗皇帝进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致胜。”“先王制御夷狄之道,其...
7432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宋乾道七年(1171)辛卯,朱熹赴尤溪祭祀舅父,并与知县石子重商谈修建韦斋事宜,为其父任所亲书“韦斋旧治”四字以示纪念。清《南溪书院志》卷一载:“乾道七年,文公四十二岁,回尤溪访其友人石子重商为其先君兴建韦斋事。”在县衙宗室里发现藏有...
7433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是朱熹乾道七年(1171)辛卯回尤溪与知县石子重商谈重修其父朱松所建“韦斋”事时,回赠石子重留别诗而作。从诗中可以看出,朱熹在交友中待人以诚,以德业相劝勉的思想风格。诗中感情真挚,用语古朴,神交之情跃然纸上(见清康熙《南溪书院志...
7434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四季绝句大约写于中年之后,具体时间不详,影响十分深远,很多道观和宗祠都有临摹。福建尤溪县城南道观白鹤楼正厅还有手迹留存;尤溪台溪傅氏祠堂也有壁题并配画;尤溪县西城镇上三车古建筑边厢也有临摹壁题;福建古田县擢秀书院亦发现题壁并配画。...
7435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该诗作于宋乾道七年(1172)辛卯,当年朱熹42岁。这一年,朱熹除了回到尤溪,为其父在尤任所亲书“韦斋!日治”四字以纪念外,大多数时间都在著述立说。先后完成了《论孟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和《西铭解义》等书,他完成...
7436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该诗是宋乾道间(1169-1173)朱熹寓五夫期间拜谒刘公墓后所作。这期间,朱熹家境十分清苦,身体极度羸弱。他仍一次次推辞朝廷的任命,坚守着“君子固穷”的节操,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但对朝廷国家大事却时刻倾注着拳拳之心。 诗中在赞扬刘显公...
7437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背景 这首诗约写于宋乾道九年(1173)癸巳,是朱熹为谋划在建阳云谷另建新居,以图晚年终老之计而写。事因宋乾道六年正月,朱熹七十岁的老母祝氏亡故,由精于风水的蔡元定择地,将祝氏葬于建阳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的寒泉坞。由于路途遥远,他在建阳西北芦...
7438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浅析 第一首:咏宇宙。诗人认为宇宙浩大无垠,阴阳运转,寒来署往,奥妙无穷,都是必然的自然规律。从伏羲画八卦以来就“浑然一理贯”了,而其后“无极翁”重新阐明了这个道理。
7439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浅析 第二首反映了诗人的唯心主义宇宙观。他从形而下的角度 观察,将宇宙无始无终作为亘古不变的定理,从形而上的角度 去分析,肯定存在着问题。但在局部时间内来看,又是相对正确 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我们认识世界,也是个有益的借鉴。
7440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 类型: 文学
浅析 第三首:咏人类社会。诗人认为,虽然“人心妙不测”,但一举一动都受一定的气度秉性所支配,结冰与燃烧,沦入深渊与登上云天互相转化;高尚的人是由于秉有“元化”,如蕴玉藏珠自有光彩。圣贤教言,光照九州万尘,惜如今未能广泛推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