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张洪” 相关
共 318 条 11 / 22
15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必须深入体会,没必要树立新见解。只需理解领会古人说的话,做到透彻通达就行了。
15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有人问:“读《易经》难以融会贯通。”先生说:“必须保持内心的空明宁静,使道理自如流畅,才能包罗许多的道理。”
15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看文字,一定要虚心,才能看得道理分明。
15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而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道理,只是因为粗心大意心思散乱。凡是要解释文义,一定要虚心静气玩味探索。圣人言论,义理通贯,犹如细丝头发般都能融会贯通。如果只是这样大略看看,怎么能从中见到精湛细微的义理?所以就遗失了圣人的本意。
15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信中谈及你的疑问,并认为应该沉潜其中反复推敲,非常好。推求知识的功夫,也只是要根据已知的,去玩味探索不断推广开去。心里已久具备的,本来就没有不能满足的。
15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虚心静气且安静思虑,密切联系且探索体会,久而久之自然能见到其中更加精湛微细的地方。其实还不仅仅如此。
15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今天想要读《诗经》,不如先将《小序》和过去的解说搁置一旁,只是把《诗经》原文拿来虚心静气地慢慢玩味。等到能意识到诗人大概本意的时候,再从此推求寻绎出去,才能有感而发。就像有人捡到一首没有题目的诗,反复熟读,也能辨别得出。如果被陈旧的解说局限...
15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戴明伯向先生请教。先生说:“先拿起一本书来读。圣人言论就是圣人的心意。圣人的心意,即为天下正理。暂且一段一段地看,让其中的意思分明通晓。一段理解清楚后,又看一段。就这样看上一二十段,不用解说则能见到当中道理,但这个时候还要心平气和,不要心思...
15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求学之人读书,先将正文意思理解正确,不必强行树立自我观点,生出许多枝蔓。只要能看出圣人句子中的本意,就好。
16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看书不顺着主旨去看,只着意文中的细枝末节,便不能与圣人的本意贴近。
16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大致而言,书上的道理,必须是虚心地按照书上本文的意思去理解。
16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凡是看文字,暂且先在正文上看。看一段内容时,要反复地看,看来看去,直到烂熟于心,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和快乐,让人都不愿意再去看别的段落,才能有所收获。
16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圣贤说出来的言论,自然有它的内在脉络,篇章字句也都安排在合理的地方,岂是像后人那样胡乱解说的?要用心玩味探索其中的主旨,所以做学问不能不讲解。
16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诗经》的方法,是虚下心来反复探求,不要被陈旧的解说束缚住,理解得不灵活。程颐先生解读《诗经》,解说义理也有点多了。《诗经》本来只是这样说话,一章说完了,下一章接着又叹咏。虽说没有深层道理,然而意味却颇为深长,不能通过考证事物的名称、特征...
16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求学之人读书,毛病在只想往前赶着看,却不肯退后一步去看。越向前看,越看不明白。不如退后一步去看,却能看得更加详尽。这个毛病大概出在过于执着,不肯放下。当下求学的人有两种毛病,一是执着一己私见,一是心存旧有解说。虽然想要摆脱,这两种毛病也会自...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