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5768条
基础文献
9条
析出资源
1629条
图表
1944条
人物
28条
事件
932条
地名
263条
专题
473条
作品
475条
实物
15条
知识出处
全部
山丹史话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路易·艾黎在中国
焉支风
艾黎情
山丹旅游
山丹文蕴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山丹县志
佛山缘
山丹故事
艾黎自传
山丹民俗风物游
山丹民俗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
山丹县志(1989—...
检索条件
与 “山丹县” 相关
共 5768 条
346
/
385
5176
编席子、编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编席子、编筐,首先是刷芨芨。在一块厚木板上钉一些大铁钉,铁钉的一半留在外面,做成一个铁刷子,叫刷刨。把刷刨固定在木桩上就可以刷芨芨了。 倒着拿一把芨芨,把根部向上放在刷刨上,自上而下反复拉动,芨芨的叶梢、干叶以及根部的杂须全都刷掉,然后在水...
5177
拉排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拉排是一种山地使用的拉运农具,与东北的雪橇相似。山丹沿山旱作农业区,由于山地坡陡,不能行车,庄稼人就做拉排代替车辆,运肥、拉田等。 用两根长约1.5米、直径20厘米左右,且一头翘起的圆木做底,再用3根1.5米长的枨木用榫卯平行穿联,做成一个...
5178
搓草绳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晒干的芨芨,用木榔头在平滑的石面上捶绵软。捶芨芨一定要用力均匀,只能把芨芨茎杆砸破、砸绵软而不能砸断。在捶好的芨芨上喷上水,润上一段时间,芨芨就很绵软了,可以搓绳了。 把捶绵、润好的芨芨根据用途、粗细分成两小股,根部扎在一起,用两个手掌对搓...
5179
扎龙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灯表演自然成了盛大节日人们活跃气氛、企盼吉祥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节日舞龙的习俗。但由于地域和民俗的不同,龙灯的制做和舞龙的花样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山丹的龙灯就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一般来说,其它地方的龙灯...
5180
薰老鼠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老鼠被人们列为“四害”之首,鼠害给人民生产生活,特别是农牧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控制鼠害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用烟薰老鼠是古代山丹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抗争中创造的一种既经济适用,又环保的一...
5181
毡匠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毡是农耕社会广泛应用的一种生活用品,可以铺在炕上作卧具,也可以作门帘子,具有保暖、隔热、防潮、装饰等功能。洗毡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一般由专门的“毡匠”来进行,他们带上专用工具走村串户搞加工,以收取加工费维持生计。 弹毛。在宽敞的房子内...
5182
皮匠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各种动物皮毛是人类最早遮体、御寒、防身的材料。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皮革的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也不断发展进步。 在昔日的艰苦岁月里,人们有这样一句民谣:“家贫住窖洞,没有皮袄真难辛”。“白天穿、晚上盖,天爷下雨毛朝外,他是穷人的火龙袍”...
5183
木匠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木匠是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匠。木匠有粗细之分,修造房屋者为“粗木匠”,也称“大木匠”。做家俱的木匠称“细木匠”或“小木匠”。因做家俱比造房子小得多,称“小木匠”丝毫没有贬低这类木匠的意思。 做家俱的木匠手艺用途极为广泛。蒲松龄在《日用...
5184
铁匠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铁匠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匠。过去山丹的很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皆为铁制,如斧头、镰刀、镢头、菜刀、马嚼子、马掌、铁链子等等,所以铁匠在当时很吃香,也很辛苦,几乎每个村都有铁匠铺。 打铁铺也称“铁匠炉”。所渭“铺”只是一间破草房,屋子正...
5185
石匠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石匠是伟大的,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很难想象古代石匠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乐山大佛、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几十万尊佛像,都是石匠靠一把铁锤、一根铁凿凿出来的。 山丹石匠,主要加工生产生活用品,如石臼、石磙、石磨、墓碑、...
5186
油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灯具的发明与人们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认识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黑夜自古以来就不是人类的朋友,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各种活动,也为野兽活动和袭击人类提供了良机。 数十万年前,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产生的火的功用认识不断提高,火不仅成了...
5187
水烟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水烟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还有极少的作坊制作。水烟产地分布在西北五省,最有名的还算是兰州老字号“玉”字牌水烟,后来武威、张掖也开始试种烟叶,生产水烟。民国初年,一个名叫王锡盛的兰州工匠到山丹南关试种成功,从此山丹水烟大量生产出...
5188
小炕炉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炕炉子最早是纯泥制作。这种炉子是谁发明的不得而知。但在山丹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却很普遍。家家的土炕上,都有这样一个泥塑的炉子,既可取暖,又可做饭。 夏日里,我们会看到好多人家的墙头上摆放着一排形似乒乓球拍,厚一寸,高七八寸的黄胶泥板。这就是作...
5189
畜力车人力车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畜力车人力车,承载着人类历史一路走来。 大车。记忆中最早的车是牛车,因轱辘较大,又叫“大车。”一头牛架在粗笨的车辕里,牛脖子上搭一个粗壮光滑弓形的木制“担搁”,牛屁股用一条宽厚的皮带做遒,把牛前后与车固定在一起。赶车人(又叫车户)牛鞭一举,...
5190
碾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碾子是古代加工糜谷的专用工具。山丹的一、二类地区,过去家家户户都种植少量的糜、谷。一个村庄有好几个碾米台,俗名叫碾子。首先把糜谷用簸箕簸掉秕谷和尘土,筛掉各种杂物和沙粒,收拾干净方可上台碾米。 碾台大多设在朝阳避风的墙角边,下面用砖或土坯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