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5768条
基础文献
9条
析出资源
1629条
图表
1944条
人物
28条
事件
932条
地名
263条
专题
473条
作品
475条
实物
15条
知识出处
全部
山丹史话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焉支风
路易·艾黎在中国
艾黎情
山丹旅游
山丹文蕴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山丹县志
佛山缘
艾黎自传
山丹故事
山丹民俗风物游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
山丹民俗
山丹县志(1989—...
检索条件
与 “山丹县” 相关
共 5768 条
345
/
385
5161
打弹弓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打弹弓,是男孩子的游戏。弹弓是一种自制的玩具,首先要制作一个标准的弹弓,只有一个好的弹弓才能打得准,玩得顺手。拥有一个标准的弹弓,也是同伴们炫耀的资本。 弹弓叉的制作。一般从小榆树上选择,因为榆树上的树叉比较多,而且很容易找到标准的(两个分...
5162
荡秋千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为了获取食物,或躲避猛兽或敌人的攻击。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
5163
滚铁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铁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孩子炫耀的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
5164
解网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在文化生活极端落后的时代,解网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游戏,即可娱乐,又可益智,老少皆宜。具体玩法是:两人结对,取一根长度在一米左右的细绳子,将两个头对接起来,成为一个圈。先由一人将绳圈绷在两只手上,分别在两只手并拢的四个手指上绕一圈,再分别用...
5165
打陀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陀螺,俗名叫“老牛儿”、“土牛儿。”打陀螺游戏历史悠久,是一项深受山丹男童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玩时用鞭子裹卷陀螺,用力甩动,陀螺就地飞转,并用鞭子不停地抽打,使之在冰面或者平滑地面上不停地高速旋转,看谁旋得快,看谁旋得久,以旋转时间长为胜。...
5166
打尜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打尜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儿童游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丹农比较盛行。尜的制做非常简单,取一截长15cm左右、直径约3—5cm的小木棍,两头削尖成梭形即可。其材料一般是柳木或杨木,上好的是枣木。打尜的木棒通常一尺多长,粗细自己握着觉得合适...
5167
织口袋(帐房)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毛口袋是农村家庭必备的生产、生活工具,织口袋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门重要的手工技艺。 将山羊毛纺成直径2mm的毛线,按照一定的长宽尺寸勾成经线,并绕上绞,经线一般以黑线为主,中间夹上若干道白线,以便提花,增加美感。 根据所...
5168
织褐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褐子是古代农牧区用来制作服装和被褥的一种面料。是在物资极端匮乏,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耐磨、保暖、防潮的功能。 其制作工艺是,先用春天剪的绵羊毛(春毛)捻成直径一毫米左右的毛线,绕成线团放到蒸锅里蒸半小时,使线缩水定...
5169
烧红灰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在焉支山旱作农业区,很早就有烧红灰作为肥料上地种庄稼的习惯,但始于何时无从考证。焉支山的黑土地,肥得能捏出油来,但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地性凉,庄稼生长周期长,易受早霜冻害。为了使庄稼缩短成熟期,山里人就烧红灰上地,以改变地性,提高地温...
5170
烧蓬灰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蓬灰,是用一种叫灰蓬的植物烧制而成,其成分主要是氧化钾。 灰蓬,又叫水蓬、飞蓬、蓬柴。生于丘陵、山地、荒滩,耐干旱耐盐碱,植株含碱量较高,呈蓬状,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银白色,叶细小而多汁,酷似鹿头上的茸角,又好似嫩绿晶亮的翠果,秋季开米黄色小...
5171
手工熬皮胶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过去,木工用的皮胶,是用各种牲畜皮革的下角料手工熬制的,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用途极为广泛。 先从各类皮匠处收购制作各种皮制品废弃的下角料,一般以羊皮边角料为主。首先用剪子剪去边角料上的毛,然后放在大缸里泡软洗干净,放在大锅里用慢火熬煮...
5172
家庭酿醋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家庭酿醋,是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门手工技艺。酿醋必须在夏天六七月份进行。 首先是制曲。将麸皮用凉开水拌湿后,压成砖块形状放在阴凉卫生的房间发酵15天左右,长出各种颜色的霉菌即成。 制“母液”。将曲子放在缸里用温开水泡开,再...
5173
拔芨芨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西北的芨芨草,是一种高杆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荒坡、洼地、地埂、沙滩等处。芨芨草是庄稼人的好朋友,用途很多。庄稼人有句话,田黄芨芨黄。拔芨芨是在秋收结束之后进行。这时候芨芨茎杆饱满,纤维富有韧性。编制的东西经久耐用。 农人拔芨芨大都选在...
5174
栽扫帚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扫帚自古以来都是城乡人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而栽扫帚也是农村家家户户男劳力必须掌握的手工技艺。 栽扫帚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拔芨芨。利用农闲时间从地埂等处拔来长度2m以上的芨芨,晒干后,剥去根部和主茎上的叶鞘等杂物。 制作扫帚“栽子”。...
5175
扎笤帚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
类型:
民俗
笤帚自古就是城乡人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扎笤帚的技术,农村的成年人基本上人人都会。 扎笤帚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主要是脱粒后的糜子茎杆、高粱茎秆和药草茎杆。过去糜子在山丹种植很普遍,后来因糜子产量低,山丹种植越来越少,药草就成了扎笤帚的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