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山丹县” 相关
共 5768 条 335 / 385
501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五月十三日,农村在田间插青苗旗。
501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五月二十八日,隍庙会。县城演戏酬神,为城乡物资交流盛会。
501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六月初六,俗称“去病节”,晒衣物书籍,去大黄山钟山寺旅游,求儿女或还愿者甚多。
501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中元节,即七月十五日,祭祖上坟。
501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月上柳梢时,院内献月饼瓜果。外出者多返家与家人团聚。秋收宽裕,亲友送礼者相望于道。
501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十月初一日,俗称“寒衣节”。各家烧纸祭祖,吃麻腐包子。
501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冬至节,吃“牛肚儿饭”(在梳齿上搓成的小面粒)。请邻家当年结婚的新媳妇来家欢聚。农村青年向各家收柴火、面粉,在公共场所吃“伙饭”。
501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腊八节,吃腊八粥。留一些于除夕放在禽畜饲料中,求六畜兴旺。夜间放一盆水冻冰,观察冰碴花纹,预卜来年丰收品种,并于粪堆上竖冰块。
501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妇女缠足,俗称裹脚,民国初年,缠足习惯犹盛。女孩子到9岁“笼脚”,用3尺布条将足缠住。十二三岁即裹紧布带,使趾骨萎缩、屈折,小趾垫至脚心,缩成粽子形。初缠时步履艰难,浓疮溃烂,痛苦不堪;一直到能穿木屐高跟小鞋,才称美好。民国23年(1934...
502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清时男留长辫。辛亥革命后,提倡剪辫。青壮年都剃为光头,小孩留“囟门撮”,老人还留短发辫,下垂脑后与发际等齐(也叫“短帽盖”)。1950年后,男的老人都剃光头,青壮年多留分头或平头,妇女老的留短发,青少年梳双辫。
502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山丹种鸦片,始于清代。乾隆间武威、民勤已有种植。咸丰时遍及河西,吸食者颇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曾禁止种烟,派兵翻犁烟苗。光绪七年(1881年),甘肃各地设厘金局,门悬“奉旨烟厘”的黄旗子,开始征收烟税。到光绪二十二年,更明确规定罂粟税每亩川地...
502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据民国22年(1933年)山丹县社会调查记载:“本县赌风,时有所闻,每至新年之期,赌风最炽,结果有倾家破产者,东逃西走者,有流成盗贼者,有废弃职业者,其影响甚大。”除零星赌博外,较大者为一百师驻山丹部队伙同宁楷武等,在西街商号达泉涌设赌亭,...
502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民国时期,或玩弄妇女,或纳妾生子,境内一夫多妻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实行一夫一妻制,再无纳妾者。
502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粮食
春小麦一直是农场的主栽作物,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种子的更新,产量随之提高。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74年,种植面积19095亩,占总播面积19622亩的97.3%,单产56公斤,总产106.7万公斤;单产最高年份...
502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粮食
大麦始种于20世纪70年代,面积少,主要用作饲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啤酒销量的增加,啤酒大麦市场见好。1983年引种,先在青阳口盐碱地上种植。1987年全场大面积推广,成为农场高产、优质、高效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在900...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