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宁德地区” 相关
共 1119 条 68 / 75
100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省茶科所选育,小乔木型,树势高大,鱼叶开展期约3月中旬,4月上旬达1芽3叶,属早芽种,生长期长达9个月,适应性强。抗寒、耐旱,茶叶产量高、质量好。
1007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畲族村民靠山吃山,森林保护意识很强,自觉遵守保护森林法规、公约,并建立护林组织,设专职护林员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对护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虫害和制止乱砍滥伐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订乡规民约,以封、禁、罚等形式禁止乱砍滥伐和放火烧山。民国以前,禁山...
1008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1949年前,森林生态环境较好,病虫害成灾不多,偶有成灾亦凭人工扑灭,遇大面积灾害则束手无策。50年代以后,随人工造林面积扩大、生态失衡等原因,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区内畲村主要林木病虫害有杉木炭疽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马尾杉赤枯病、黑翅土白...
1009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弩箭竹制,原始狩猎工具。20世纪50年代尚有使用。猎手把弩架设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弩上有一根小小的活动针,针上引一根线,俗称“朗线”,野兽碰上“朗线”,活动针受震动,箭就脱弩而出。箭矢上敷有毒药,野兽中箭不久即倒毙。福安杨梅洞畲族猎队惯用...
1010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竹枪是拿4~5厘米宽的毛竹片将两头削尖,形如一把尖刀,放入油锅里煎炸,待其颜色变黄时,取出冷却,使其锋刃硬韧,犹如钢刀般托在花生园或甘薯地里,野兽来糟蹋作物时,就可能被竹枪剌中毙命。
1011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竹吊在野兽经常路过的三叉路口或庄稼地里,挖个宽约30~40厘米、深30厘米的小洞,洞口放置一个活动圈,圈沿拴一个活动针,洞旁置一根毛竹,将毛竹压弯拉到地面,在毛竹尾部吊上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缚在活动针上,当野兽踏上活动圈,带动活动针,毛竹上...
1012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木笼俗称豹橱,是诱捕虎豹之类大野兽的大型工具。木笼隔成前后两间,中间有活动踏板,里间置猪、犬等饵物,当野兽进笼踩上活动踏板时,笼门则自动关闭,野兽即被活捉。福安九龙村畲族钟猫弟就常用这种方法捕豹出名。
1013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累刀 是专门捕获野猪的工具。累刀即在木槽上设刀,刀刃朝上,放在野猪经常出没的路口,当野猪奔跑撞到刀刃上,肚皮就会被刀刮破。特别是在出现野兽群时,兽群遭惊吓争先恐后地狂跑,窜到累刀上常常被累刀刮破肚皮致死。
1014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即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深挖2~3米、宽50~60厘米的陷井,面上用树枝、茅草伪装起来,放上诱饵,当野兽路过,即陷落井里而被捕。
1015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其他
火铳畲村常用的自制猎枪。用钢管或铁管作铳筒,木制铳柄,以米粒大小的铁砂做子弹,火铳的火药一般自制。火铳发火,铁砂射出散开,直径约为一米,命中猎物率较高。
101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动物
水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畜力。闽东各县畲村所养主要为福安水牛。福安水牛是中国水牛的地方优良品种,体躯粗壮,肌肉丰满,发育良好。毛色为青黑、青灰和浅褐色。成年公牛平均体重523公斤、母牛456公斤。役用性能好,公牛平均挽力114公斤。1949年前...
1017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动物
畲村黄牛饲养比例很小,大多做为肉牛饲养,以海拔高山区村居多。1978年,8个畲族乡养有黄牛741头。1993年末,畲族乡共有黄牛350头,不及1978年时的一半。
1018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动物
1962年就有饲养。1981年,福安小岭、横林、溪潭七埞、蓝田畲族村均有饲养,每头奶牛牛奶收入可达2000余元,后因乳粉滞销,鲜奶销路不广,养者锐减。1978年有乳牛461头,1993年只余162头。
1019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动物
闽东畲村素有养羊传统。民国期间,福安金斗洋村即养羊40只,50年代畲村养羊6000余只。1963年,福安专区投入少数民族补助费5750元,帮助购买羊羔322只。1976年区内畲村养羊1.2万只。特别是1978年后,养羊数量激增。1988年全...
1020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动物
猪是畲村普遍饲养的家畜。民国期间,福安金斗洋村100多户人家,养猪户约占50%。1949年,区内畲族村养猪6000余头;1957年增加到1.2万头。1960年粮食紧张,加上农村经济政策不稳,1962年畲族地区猪存栏不足3000头。1963年...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

1.2352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