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宁德县” 相关
共 774 条 30 / 52
436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虽然有缘登入先贤祠堂,不免使我遗憾——陈褒、陈褎俩兄弟可谓金峤陈氏的莫大骄傲,宦绩如陈宗孟、林聪、左浚、陈寓、陈褎;宁邑蕉城的21位进士中,于金峤陈氏一族是多么光耀门庭的事呵。陈褒于次年甲戌(1514)连捷进士,陈褎(号骝山)至嘉靖二年癸未...
437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宁德天后宫,位于蕉城区蕉南街道福山村福山路47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天后宫主祀妈祖,相传,公元987年,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百姓立庙祭祀,而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宋、元、明、清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
438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闽东北最早见于地方文献记载的”(详见万历版《福安县志》卷9《杂纪志·祥变·虎害》”)而见载次数最多的则当推宁德县,乃指虎到人的聚落相扰。明嘉靖戊戌版《宁德县志》卷四《祥异·虎害》记事三条“两虎往来西南门。(嘉靖版《宁德县志》范例称,林文迁《...
439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明嘉靖戊戌版《宁德县志》卷四《祥异·虎害》记事三条:虎入邑城。两虎往来西南门,知县程世鹏为文告城隍神,并配发邑人的两首诗,(嘉靖版《宁德县志》范例称:林文迁《两虎行》诗。咏嘉靖事,牛羊狗彘俱辟易。旁观袖手无从施,吾闻苛政猛于虎。在万历辛卯版...
440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虎是森林动物,(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一只老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的森林(故有谚云“一山不容二虎”但虎生活在荒野,...
44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关于明清宁德植被生态变化的直接材料很不多见,分布和森林植被变迁稍作叙述。福建原来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移民和南方土著进行经济开发,(卷33《寺观类一·僧寺》)偏居闽东北一隅的宁德自然更是如此”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流民南下、比较远离战...
442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福建原来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移民和南方土著进行经济开发,(卷33《寺观类一·僧寺》)偏居闽东北一隅的宁德自然更是如此。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流民南下、比较远离战乱诸因素,唐天宝元年(742)本区著籍户数仅9万余户,(这一时期福建人口...
443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老虎数量和分布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分布我们福建的是华南虎。其实分布远不止华南,华南虎的分布面积比东北虎大许多倍。邵武军光泽县、漳州漳浦县、汀州西山等地都有北宋时老虎活动的记载。福州的怀安、罗源、古田等县都有南宋时...
44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这个世纪看似很近,笔者能接触到的材料却不多。因为未在“衙门”任职过,寻检资料难处颇多,忝为教职却又不学、不授历史地理专业,对资料的发现和解释也多有局限。这里只能结合亲身见闻略述若干粗浅的印象。
44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但如果把虎视作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部分或这个自然环境宜居状态的一个指标,那么人其实没有胜利,而是为此陷入越来越恶劣逼仄的困境之中。纵使是原始农业(即现代工业及科学技术产生和影响农业之前的凭畜力、经验和天然肥料耕作的农业)也可能破坏人...
446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福洋村发生的事件,烂柯观棋之谜,李林甫侨居福洋之谜、颜察院之谜等。
447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村里的老百姓都说山上有仙迹,并认定晋人王质“王质入山采樵、观弈烂柯的传说,最早记载这个传说的是东晋虞喜的《志林》,继而又有东晋袁山松《郡国志》、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洞仙传》、宋祝穆《...
448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福洋村西边路口,有个名叫“李家栏”的地方,这里旧时靠近南路官道,现濒临一零四国道,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原先散布着大片茉莉茶园,是福洋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现已改为石材加工和竹木销售市场,与城区连成一片。从表面来看,这里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在民...
449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福洋村有颜、吕、宋、陈四大姓,在福洋村口有一座颜氏祖宅,据颜氏后人口述,福洋村正后山有个天然石缝,狮口正对着颜氏祖宅,巡抚衙门亦可称为察院。蕉城区历史上仅有林聪曾任此要职,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也称察院。蕉城明代有陈褒、陈褎、林泰、龚...
450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原为保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建,地方长官或绅士名流也会出面在特定位置修建宝塔,正如邑人陈邦校在《建塔议》中说的:清末黄曦《题(刘廷珍)耐庐二十四景诗并序》中也说道。宁德县城历史上曾经有过两座规模比较大的石塔,一座是建于北宋时期的金仙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