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宁德县” 相关
共 774 条 22 / 52
316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刘廷珍先祖六代行医,以中医之道悬壶济世,为黎民解除疾病痛苦,颇得民众拥戴,口碑甚佳。
317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清廷先后任命刘廷珍赴职奉天凤凰厅(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和盖平县(今辽宁省营口市盖县)。刘氏任职凤城期间,兵临凤城城下,民情忧惧。奉天巡道面对外敌,但刘公严词拒之,排桌正襟独坐衙门正堂侯之,俄军官兵直入县衙,见刘公朝服端坐,进城兵士亦不敢...
318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刘氏任职凤城期间,沙俄侵略中国,占领陪都奉天,兵临凤城城下,俄兵荷枪实弹,民情忧惧,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奉天巡道面对外敌,本仪出迎,但刘公严词拒之,要与城邑共存亡。毕竟双方兵力悬殊,难能硬抗,刘公急中生智,勇敢沉着应对强敌。
319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刘氏任职盖平期间,适逢清廷实行立宪时期,他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变革,积极推行新政。在盖平倡导新学,设立师范传习所,创办初、高小学校,为培养当地人才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320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由于刘廷珍生长于东南沿海的闽地,出仕为官是在远隔千里的东北内地,加以尽职尽责,抱病理政,实属不易。终因病情日重,上奉朝廷,才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告疾还乡,刘氏任上维护国之尊严,驱除列强,免生灵涂炭,铭于黎庶,且兴教重农,体恤民生,颇得...
32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刘氏归里养病,再赴关外理政安民。令年近花甲的刘公扼腕叹息“所以选择蕉城西面的白岩山下筑室而居”相传旧有白鹤常集其顶”刘氏筑室之处,在毗邻灵溪禅寺右下边的百米之处盖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四扇房子,富贵贫贱总须耐“晦明风雨此为庐”先生以酒为涯,刘...
322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主张三民主义思潮,刘氏深究其学说,百般拥护,赞叹曰“从兹国有救,民有望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驱除鞑虏,建立共和,正合刘氏平生之夙愿,他毅然剪去辫子,用布巾扎顶,以表反清之志和推崇三民主义之心,对于身居...
323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善诗文,与文人墨客交友,吟诗作赋,在距六都村约四里的洚水溪观音堂左侧还留存一块由刘氏于光绪二十一年题写的《洚水溪·泰安桥石碑志》,此碑志是当年刘氏与六都秀才周寄盛(又名周作霖)在六都。应周秀才之邀而撰的(碑文见文末附录),其诗作多为写景抒情...
32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民国十五年(1926)刘氏病逝,享年七十四岁。酷爱故乡山水的刘廷珍,尤对西山福地情有独钟,生前就在“门前山坡下方约50米处选好佳城之地。其墓的规格和形制与普通士民一般,墓为“风”形,宽约6米,墓碑上正楷刻书“清赐进士奉天盖平知县显考刘公聘臣...
32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洚水溪·泰安桥石碑志》乃清·刘廷珍所作。
326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刘廷珍和七弟刘廷璠往事为他能荣宗耀祖光耀刘家门楣而高兴。丫环二人一同前往照顾其生活起居,离此不远的凤凰厅盖平县亦是当时的经商要地,这个来自南方的京城官员大胆快速的举措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赞扬。同时也让俄国的奸商领会到中国年轻官员的厉害,每...
327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是宁德城关的名门望族,原由雍州扶风郡(今属陕西)迁居金陵府(今江苏南京),再由金陵避战乱辗转至福建古田县,蕉城马氏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为蕉城马氏十六世孙。恰值罗源县盗贼作乱,在舅父林步超(时任福宁镇罗源营守备)的栽培之下,福安县穆洋村民众因...
328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东南各省疆吏请开海禁,由此福建沿海商业贸易逐渐繁荣,头脑精明的地方商人通过收购茶叶、土纸、菁靛、红糖、烟丝、瓷器等大宗土特产。换回布匹、药材、南北京果,毅然弃医从商,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生于古溪上厝一户殷实人家,便断绝了入仕的念头。延...
329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郑长璋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和领导工农运动经过会议讨论了北伐以来国内革命的新形势,宣传发动民众、迎接国内革命高潮,到基层去组织开展工农运动、配合北伐军的胜利,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加强对福建国民革命的领导,并派遣一批...
330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国民革命军彻底结束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正式成立。为加强对福建国民革命的领导,并派遣一批党员参加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工作,郑长璋和蔡泽鏛(后化名蔡威)分别由北京和上海党...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