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卓尼县” 相关
共 733 条 20 / 49
28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9年8月岀土于木耳乡冰崖村,出土时陶器表面土锈甚厚,不意破损,经复原留一小三角形残孔,其余部分完好。瓶高24.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细泥质红陶。器口平直内敛,唇壁厚0.3厘米,腹壁厚0.2厘米,内壁打磨平整,有轮制纹。
28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安多方言的次方言。由于卓尼地处偏隅,长期脱离本民族大本营而构成其独特的土语群和方言孤岛。从他们的语言整体来看,虽属安多方言体系,但语音、词汇、句式等构成特色又与卫藏、康方言有着极其相近的渊源关系,有些地方还保留了藏...
28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安多方言的次方言。由于卓尼地处偏隅,长期脱离本民族大本营而构成其独特的土语群和方言孤岛。从他们的语言整体来看,虽属安多方言体系,但语音、词汇、句式等构成特色又与卫藏、康方言有着极其相近的渊源关系,有些地方还保留了藏...
28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县境内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劳动和长期遗留下来的习惯。各地的服饰亦有明显差别。
29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县境内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劳动和长期遗留下来的习惯。各地的服饰亦有明显差别。
29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帐房牧区群众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放牧,帐房即成为牧民游牧的居室。
29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与临潭县的“插花地”汉族农民,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也有裹脚的陋习。旧社会妇女以小脚为美,大脚为丑。当女孩长至六、七岁以后,就用布带缠脚,束缚双脚正常发育,脚背突起,脚趾成笋尖形,人为造成畸形,使其终身饱受步履艰难之苦。民国1942年...
29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普通婚俗订亲也称订婚。县境内洮河沿岸的半农半牧区及农区的藏族青年男女婚姻,虽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仍然施行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制。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便请一个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询,女家若同意,便再请正式男...
29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此地传统节日中,除汉族和半农半牧区传统节日习俗与中原大体相同外,藏族中的节庆很多,且多数节日的起源均与宗教有关,喜庆方式亦与宗教活动相关联。
29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古以来,居住在县境内的藏、汉、土等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大自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除靠人的力量外,还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沿袭成俗便形成了固定的求神庙会活动。
29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生活用具比较固定,如在喝水时,绝不能拿碗直接在水缸中或水桶里舀水。必须用勺子舀上,倒在碗内再喝,忌反手倒水。用碗筷很讲究专碗专用。吃手抓羊肉时,给对方递刀子时须将刀把子递给对方,不能把刃部对准他人。...
29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吐谷浑(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于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岷县)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沿袭总共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298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接岷县、漳县,北靠渭源、康乐、和政,南邻迭部、四川省若尔盖,西通合作、夏河、碌曲,中部与临潭插化交错。总面积54」9・66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回、土等十多个...
299
洮砚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 类型: 正文
洮砚是中国四 大名砚之一,与广 东端砚、安徽歙 砚、澄泥砚齐名, 并称中国四大名 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 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
30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照片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