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内丘县” 相关
共 4354 条 60 / 291
886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是中国邢白瓷的发祥地(内丘古属邢州)。邢窑生产的白瓷代表了隋唐时期白瓷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南青北白”之中的“白”即是邢白瓷。所产的带“盈”字的白瓷器具是陶瓷中的精品。
887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特色产品,包括官庄土布、鹊山牌笨鸡蛋、杨庄小红谷、官庄大葱、内丘板栗、内丘黄牛、内丘黑猪、金店熏枣、田庄小磨香油、鹊山丹参、太行秋葵、石榴子石、炒肉挂汁、鸡头。
888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官庄土布产于内丘县官庄、金店一带。土布纺织历史悠久,起源无从考证,但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绵延不断。自明朝洪武年间始,历朝政府鼓励垦荒植棉,县境内棉花得以广播远植。受此影响,内丘人民积极引进并改造纺织印染工具...
889
轧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轧花用自制手工轧花机将棉去籽,去籽棉花称皮棉。
890
弹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弹花将皮棉置于弹花弓弦上,用弹花锤敲击,以弓弦振动将皮棉弹松成瓤。
891
搓布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搓布絮将棉花瓤缠在细高梁杆上,用手搓成长约25厘米左右,如拇指粗细的条,称布絮。
892
纺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纺线农家用自制纺车纺线。左手将布絮放到锭子上,右手摇动纺车,使线抽出缠绕在锭子上,纺成线穗。
893
拐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拐线是将穗子上的棉线缠到拐子上。拐子是由两根横梁十字交插,固定在中间坚梁上的工具。
894
浆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浆线按一定比例的白面和水置于铁锅中,烧火煮沸,把拐好的线置于其中,用杵子(一种工具,呈T形,木制)反复压挤,使其受热着浆均匀,强度加大,这叫熟线(不经浆的线叫生线)。为了使线利落,也可用米汤浆洗。其方法是先把米煮熟后再捞出,...
895
晾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晾线将浆好的棉线捞出挂在浆线杆上(浆线杆是一种简易木架,附照片)。然后用木棍或小擀杖反复拧挤,至略带潮气。
896
落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落线用手摇动落子,将晾好的棉线缠在落婆婆上。
897
耕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耕线亦叫耕布,工艺较复杂,用耕线杆(一种简易的木制工具,两竖一横,中间横木上有16—20个圈)把落婆婆上的线反复穿插,固定在地上的四个木楔上。目的为了形成一根长线。
898
引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引线耕好的棉线盘成一团,放在拖耙上,用石块压住,离此两三丈远放盛子(中有木轴,两旁有木齿片)。然后把线缠引在盛子上。
899
缯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缯线缯是用来分开棉线之用的。其多是线质的也有铁质的。按其在织机上位置区别,可分前批缯和后批缯;按所需工时和布的宽度,可分大缯(10帖),中缯(9帖),小缯(8帖),缯线就是把盛子上的线经掏头和撞头后引到缯上。
900
杼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杼线与缯外形相同,杼是铁制或竹制的,其作用是为了规范棉线的位置。完成上述工序后,就该安装盛子上机床了。把“机楼”上的缯和杼调整好,就完成了织布准备工作。织布过程虽简单,但操作要求协调。左手撺溜子时,右手拉织框;右手撺溜子时,...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