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内丘县” 相关
共 4354 条 45 / 291
661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传统栽植方式为稀植大冠。20世纪80年代初,鲜果类改为密植中冠,1992年始改为矮化密植,每亩由18株增至44~66株,有的多达100株。新植板栗、核桃、柿子干果类的种植密度也有较大增加。
662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改进修剪技术历史上除个别鲜果类老树采取断枝促果外,一般不修剪,完全自然生长。鲜果类果树修剪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干果类果树70年代始实行柿树、枣树开甲,板栗修剪。90年代始施用药物生长剂代替部分修剪,用高接换优技术代替老...
663
施肥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施肥20世纪50年代末始进行果树施肥。基肥施用:新植果树在坑内施肥;生长果树在果树四周挖坑掩埋。追肥施用:在果树四周挖坑开沟撒施后掩埋;化肥类也可叶面喷洒。化肥使用由原来注重单质无机肥,改为施用复合肥。1992年开始使用各种...
664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疏花疏果民间早有疏果传统,称为“间果”。现代栽培技术每年在果树开花时将密度大的花蕾中弱的花蕾摘除,在幼果初期将稠密的幼果中弱小的幼果间理摘除,使果树的负载量合理,避免果树产量的大小年现象,保证果品质量。
665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果品产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大果树栽培种植,果品产量逐年提高。
666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植桑养蚕历史久远。所产蚕丝被誉为“华北小西川丝”。
667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桑树栽植主要在山区的侯家庄乡一带。该区域的山坡沟畔、田边地头历来多栽植桑树,可谓家家植桑、户户养蚕。所植桑树为农家品种,产量低。
668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蚕茧产量蚕桑业生产自1952年进行技术改良起,呈逐年发展之势。1952年养蚕250张,产茧4100公斤,1955年发展到862张,产茧24600公斤,为最高年份。以后一般年份均养500张左右,产茧1.5公斤万到2万公斤左右。...
669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病虫害防治概况。
670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病虫害种类概况。
671
病害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病害林木病害主要有松苗立枯病、杨黑斑病、杨灰斑病、杨叶枯病、毛白杨锈病、落叶松杨锈病、根癌病、落叶松落叶病、松针锈病、白粉病、霉污病、杨斑枯病、杨黑星病、杨角斑病、杨皱叶病、松疮锈病、松材线虫枯萎病、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癌肿...
672
虫害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虫害林木害虫主要有金龟子、蝼蛄、地虎、金针虫、象甲虫、天幕毛虫、毒蛾、尺蠖、刺蛾、天蛾、叶甲、叶蜂、天牛、蚜虫、小蠹虫、红脂大小蠹、蚧虫、白杨透翅蛾等;果树害虫主要有枣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
673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防治措施,其中包括病害防治,虫害防治。
674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病害防治农家在初冬、初春翻耕林地、刮老皮、树干底部刷白灰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菌虫卵的生长,以减弱病虫危害。20世纪50年代前,树木病害无有效防治方法。50年代中期始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675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虫害防治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依靠生物界天敌相制约,使其自然生灭,天敌虫类有赤眼蜂、瓢虫、草蛉等;天敌鸟类有山雀、大杜鹃、啄木鸟等。现在在山区天敌抑制某些害虫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药物防治始于50年代中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