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佤族” 相关
共 86 条 3 / 6
31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崩,又称阿佤莱。阿佤莱居住在西盟县力所乡,他们认为自己与勒佤和佤固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走南闯北,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通达,并能人乡随俗适应各地环境。“佤崩”传说他们祖先原来住在保山大理一带(勐印浩发),后来被北边来的民族打败了,一部分人迁到...
32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的自称各地不同。沧源、耿马、双江和澜沧的佤族自称“布热”、“布饶”或“巴饶”;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瓦”、“阿卧”、“阿佤菜”和“勒俪”;镇康、永德的佤族则自称“佤”。本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对彼此的称呼也不同,如沧源、耿马等地的佤族称...
33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是云南最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澜沧江西岸、怒江东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南迁徙至临沧、普洱及缅北的群山之中。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征服滇国、强占哀牢国东部领土置益州郡(辖境达今澜沧江...
34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中国佤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省,就具体来看看其在云南省的分布情况。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佤族人口有383023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96.57%。
35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长期以来,佤族与汉族、傣族、拉祜族居住在同一地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陆续有大批汉族矿工进入阿佤山区,开采银矿,并在此落户。清初,汉族贫苦劳动人民来到这里的更多。在班洪、班老部落一带由石屏人吴尚贤开设的茂隆...
36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文字第一次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传教士来到沧源、澜沧等地进行传教活动时创建的佤族文字;佤族文字第二次出现是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佤语组深入佤族聚集地进行深入调研后创建的佤族文字。
37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中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佤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佤语,佤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
38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原称佤-崩龙)。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以及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永德等县。
39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内容包括:古代的民族传说、浓厚的神话色彩、浓厚的地域特征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想象结合。
40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文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世代口语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又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增删,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变异性。除了那些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比较明显的民族外,一般情况都无法像汉族文学史那样可以依据文献古籍的记载来分期断代。因此,佤族远古文学也只能够是根...
41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解放前,佤族没有文字,因而没有产生书面文学,佤族童话能是佤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存在于浩瀚的佤族民间故事之中。佤族童话产生较早,但趋于完美和丰富则是近现代之事。
42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文学中的远古神话、古歌和传说,所反映的是远古时期佤族原始先民对于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万物的起源、氐族的形成和人类在繁衍生息中,那些与生存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43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童话、寓言是佤族社会长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分化不明显的产物。它们虽然产生的时间较早,但走向成熟则是在近、现代。特别是寓言,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形象总结。它不但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表面现象有全面的认识,更主要的还要...
44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从元明至清初佤族已经进入以农耕生产为主的社会发展阶段,虽然还具有经常迁徙的农业生产性质,但已经趋于易耕种有寨落的定居生活。由于生产生活的安定,以父系氏族为主的全部族共同生产,分配的原始经济形成,已逐渐接替以个体家庭为主的农耕生产生活开始形成...
45
知识出处: 佤族篇 | 类型: 其他
佤族寓言异常丰富,它和其他民族的寓言一样,是一些讽刺与幽默式的故事,结构一般比童话还简短,人物不多,主人公不是人就是其他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深邃的道理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