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佛教” 相关
共 16 条 1 / 2
1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 类型: 正文
1991年成立,市佛教协会会长释果一,副会长释定彻、释郎耀、释印慈,理事释一诚、释达定、释常智、释性平、释果悟、副秘书长李续钧。1994年3月6日,释果一圆寂,先后有释一诚、释传印主持市佛协工作。2001年12月28-29日,市佛教第二次代...
2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节佛教传入东晋升平年间,天竺(古印度)僧竺昙,云游江南,到寻阳庐山西北香炉峰下,结茅习禅。兴宁年间,昙寂,其早年弟子慧永到浔继承师业。太和元年(366),光禄勋寻阳陶范(侃之子)慕永清声,助其建寺,初赐号太平兴国乾明禅寺,后改日“西林”...
3
佛教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为基本教理,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
4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卷《民俗志》含风俗、宗教、方言、谚语。德安民情风俗,古今有别。概括为“民尚朴实,崇兴礼让,士习诗书,民勤稼穑”。 进入二十世纪后,民风受到外来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德安地多人少,建国后接受外来移民、盲流人口、外地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
5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 类型: 正文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人中国,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发展。湖口县在两晋期间,便有佛教传人。咸丰初年,境内历朝所建寺庙达131座,有僧侣数百。太平军攻占湖口后,寺庙仅存58座。后陆续重修41座。湖口解放初期,外地僧尼陆续返回原籍,本地僧尼纷...
6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佛教在旧志记载武宁县最早的寺院是明心寺和近恩寺,最早的和尚是唐代严阳尊者。 解放初期,县境内偶尔出现个别游方僧人,“文化大革命”后已不多见,现仅大桥灵台寺、杨洲西瓜寺有僧人,住寺奉佛。全县现有和尚7人,尼姑2人。
7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7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的最终目的。东汉永平十...
8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修县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情况。内容涉及佛教派别、寺庙和僧侣情况,以及道教活动和道观法坛的建立和废弃情况。
9
教派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永修县佛教的各个派别,包括禅宗、曹洞宗和临济宗等,以及它们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各个教派之间的师承关系和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在当地的影响和地位。
10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永修县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唐代、宋绍兴四年、明代、清初、民国初、抗日战争中、1957年、196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1979年和1984年等,僧侣居士的数量和情况。
11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修县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情况。内容涉及佛教派别、寺庙和僧侣情况,以及道教活动和道观法坛的建立和废弃情况。
1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彭泽县的佛教历史和现状。从明朝到民国时期,彭泽县的佛教寺庙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佛教活动长年不断,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1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彭泽县的佛教历史和现状。在历史上,彭泽县的佛教寺庙众多,香火旺盛,佛教徒众多。但在民国时期,由于灾害频发,佛教界领袖许止净等人发起成立“彭泽莲社”,以救济灾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莲社活动停顿,后逐渐解散。建国后,县内宗教人士积极...
14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插图
15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插图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