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482 / 4093
7216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立即开展减租、反霸、退押、废债等各项社会改革,为土地改革创造条件。1950年12月至次年2月,在西坪、长岭、洽湾、上店、下井5个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第三批于1951年11月至次年4月在官庄、甘坊、丹坛、罗坊、瑶浦、市山、...
7217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中共南丰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互助合作道路。全县各地以党团员、乡村干部、劳动模范为骨干,相继建立起一批常年性、季节性和临时性互助组。在他们的带动下,到...
7218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同年9月4日试点,14日建成南丰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起红旗、沙岗、三溪、洽湾、东坪、古城、桑田、太和、傅坊、白舍、洽村、...
7219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逐步实行一系列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实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联产到劳等形式,1981年1月,三溪、东坪公社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2年初,除太和公社里源生产队外,全县农村均实行大包干。实行大包干,土地所有权仍...
7220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耕地自明洪武二十四年以来就有记载,但差异甚大。当年有田地山塘3328顷35亩5分,至正德七年,减至2659顷78亩,清康熙二十二年,增至4053顷75亩,另地120顷93亩,山454顷83亩,塘150顷58亩。民国初期,土地面积最多是2...
7221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丰耕地自明洪武二十四年以来就有记载,但差异甚大。当年有田地山塘3328顷35亩5分,至正德七年,减至2659顷78亩,清康熙二十二年,增至4053顷75亩,另地120顷93亩,山454顷83亩,塘150顷58亩。民国初期,土地面积最多是2...
7222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农田建设最显著的成就有三: 垦荒造田建国初,到处可以看到大片荒地。在20世纪50年代被陆续开垦成田。进入60年代,随着水利事业发展,很多山坡、丘陵地被开垦成旱地或水田。据统计,建国以来共开垦荒地72284亩。其中:1950~1952...
7223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到处可以看到大片荒地。在20世纪50年代被陆续开垦成田。进入60年代,随着水利事业发展,很多山坡、丘陵地被开垦成旱地或水田。据统计,建国以来共开垦荒地72284亩。其中:1950~1952年开垦13321亩,年平均4440亩;195...
7224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50年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1957年平均亩产只有125公斤。60年代以来,认真抓低产田改造,一是改善排灌条件,山区普遍搞“一垄三沟”和环山马蹄形排水沟;平原、丘陵和山排田改善水利设施,改串灌为沟灌,排灌分家。二是深耕改土...
7225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此项工作始于1959年,到60年代末,各人民公社较为平整的塅田,基本上都建设成园田化的土地,面积为11.2万亩,用于修筑机耕道和田间大道占地14555亩。经过园田化建设,过去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三跑田”被建设成为平平整整、大小划...
7226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作物除特产南丰蜜桔外,历来以水稻为主,其他农作物种植不多,或未形成优势,没有规模生产。粮食作物清乾隆《南丰县志》载:“兼本州山淡地寒止宜晚禾,唯近郭乡村略种早稻,通计十分之内早稻止有三分。”说明在县城附近有较多的早稻栽培,较远的乡村,只有...
7227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乾隆《南丰县志》载:“兼本州山淡地寒止宜晚禾,唯近郭乡村略种早稻,通计十分之内早稻止有三分。”说明在县城附近有较多的早稻栽培,较远的乡村,只有零星的栽培,大面积栽培的是一季晚稻和糯稻。建国后,水稻种植以早稻和二晚两季为主。1987年,桥背...
7228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和木本油茶树。油菜各乡村均有种植,以桥背、市山、洽湾、太和、白舍等乡镇种植较多,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花生原多产于白舍镇和波罗乡,如今全县均有栽培,市山、洽湾、桥背、东坪、傅坊、白舍、太源、桑田等乡镇种植较多;芝...
7229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苎麻历来为官方鼓励种植的作物,历史上曾有较多的栽培。建国后逐渐减少,原来栽培面积较多的市山、琴城、桥背、洽湾、白舍、洽村等乡镇,有的已不种植,有的只有零星栽培。1957年,市山、洽湾试种岱字15号棉花成功,1960年全县扩大到803...
7230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至民国初,南丰县的“鄱阳、重石、罗家堡、河东、夏家洲、胡家堡、杨林渡、窑下等沿河一带历来是蔗糖的主产区,土法生产红糖,年产值六、七万金,畅销赣东各地”,“自海禁大开,外货入侵,洋糖充斥,以致土糖销路迟滞”,加上“种法不良、制法不良、交通...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