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423 / 4093
6331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元惠宗(顺帝)至正十二年四月,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将领邓忠(临川人)攻陷建昌路,率部进军新城,县绅彭仕渊、彭仲武等招集乡勇抵抗,使邓部未能攻入县境。至正十八年,石港安仁王溥占据本县;同年八月,陈友谅攻下建昌路,令王溥守之,十二月,又派兵攻下杉关...
6332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第一章教育第一节县学书院社学义塾一、县学南宋绍兴十三年,在县城东南角创建孔子庙,庙旁建讲堂,称“尊道堂”,是为县学,专供生员攻读儒家学说至清同治年间,县学房舍经过三十多次扩建、改建、重建。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改建于县...
6333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宋绍兴十三年,在县城东南角创建孔子庙,庙旁建讲堂,称“尊道堂”,是为县学,专供生员攻读儒家学说 至清同治年间,县学房舍经过三十多次扩建、改建、重建。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改建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明、清间,县学均设教谕...
6334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改建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明、清间,县学均设教谕一人,以举人充任;训导一人,以贡生充任。取录入县学的称生员,取录人数各朝代不同,各县也不同。本县初属中县,后改属大县。生员每年可领取一定的口粮津贴(称...
6335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宋绍兴十三年,在县城东南角创建孔子庙,庙旁建讲堂,称“尊道堂”,是为县学,专供生员攻读儒家学说至清同治年间,县学房舍经过三十多次扩建、改建、重建。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改建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明、清间,县学均设教谕一...
6336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乾隆二十四年,知县卢崧偕同本县士绅捐资创建,位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东西学舍计30余间,中设讲堂。主讲人称山长,由本县士绅公议聘请有科甲功名的名儒担任,并致送束脩。学生分生、童两种,须经考试录取。被录取学生按名次分发给数量不等的膏伙津贴。该...
6337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乾隆二十四年,知县卢崧偕同本县士绅捐资创建,位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东西学舍计30余间,中设讲堂。主讲人称山长,由本县士绅公议聘请有科甲功名的名儒担任,并致送束脩。学生分生、童两种,须经考试录取。被录取学生按名次分发给数量不等的膏伙津贴。该...
6338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金时宣及县绅捐款创建。
6339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弘治年间(十五世纪末),宏村孔氏乡绅奏请朝廷批准创建于宏村孔氏家庙侧,专作教育孔家子弟之所。明清之际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复建,又毁于兵火;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建。 此外,私人修建或设置书院讲学,见于旧县志的先后有12所,即风月亭、...
6340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洪武八年诏立社学,便于乡村子弟就近入学,教师束脩由各乡村学田租谷开支,教师可免服徭役。社学属官督民办性质。明正德九年,全县除各都乡村因地制宜设有若干社学外,在县城四坊设有社学6所,即:立礼社学、通书社学、如射社学、成乐社学、象数社学、执御...
6341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义塾亦称私塾,分村塾与家塾两种。村塾为一村或数村联合集资购置学田,每年租谷作为教师束脩和有关房舍设备维修费用;家塾则为学生家长单独或联户筹资延师设置。塾又称馆,对学生进行识字、习字与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的称为“蒙馆”,经过若干年启蒙教育后继续...
6342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普通教育从清末废科举后即建有分班级实行课堂教学的小学;民国30年前后开始在少数几所小学里附设幼稚班,试行学前期教育;民国30年本县始办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几所外地中学迁入本县,设有高中部;1958年本县中学增设高中班。民国时期的幼儿...
6343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普通教育从清末废科举后即建有分班级实行课堂教学的小学;民国30年前后开始在少数几所小学里附设幼稚班,试行学前期教育;民国30年本县始办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几所外地中学迁入本县,设有高中部;1958年本县中学增设高中班。民国时期的幼儿...
6344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学前期教育并无定制,本县亦未设立专门开展学前期教育的学校。民国30年,县城第一区中心小学附设幼稚班一个,有专职工作人员3名,招收4-6岁的幼儿31名,实行全日制上课,设识字、计算和唱游等课程。该班至民国38年停办。抗日战争后期,第...
6345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至1957年为创建阶段。建国初,百废待举,全县教育经费紧缺,幼教师资更缺专门人才,无法兴办学前教育,只能继续维持和适当充实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资福小学幼稚园。1952年,县城开办两个幼儿班,分别附设在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和第三完全小学...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