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449 / 3354
672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史书也不能不读。看《资治通鉴》确实好,但是一定要看过一部正史,再去看《资治通鉴》。对于帝纪,更要把一件一件大事列出一个纲目,把其中的细节事项分列在下面,这样才有可能记得。(万人杰)
672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饶宰问看《资治通鉴》的方法。先生说:“《资治通鉴》难读,不像《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中的史事多能贯穿始终,本纪里有,列传里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资治通鉴》是按年份逐年记事的,年份一过,就没法找史事的头绪。”(杨道夫记录说:“更...
672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学生问:“读《资治通鉴》和正史相比怎么样?”先生回答:“还是看正史好,正史里每一件事关联牵涉的地方多,比如汉高祖赴鸿门宴这件事,本纪和张良、灌婴等人的列传都有记载,又说得很详细,读来让人身心愉悦,就容易记得。《资治通鉴》说完一次就不再说了,...
672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史书,要看重大的伦理、重大的机会、重大的治乱得失。(甘节)
672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凡是看史书,只要关注事情的对和错。研究对的事,找到其中不对的地方;研究不对的事,寻求其中对的地方,然后就能读出其中的义理了。(吴寿昌)
672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史书就先这样看过去,等到对来龙去脉都有个了解,再深入理解领会。读书都要这样。
672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史书有不能明白的地方,先记录下来等机会再去问别人,如此先读过去。有时读别的地方,撞见了和这里文句意思相关的,便自然会理解。(黄义刚)
672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问怎样读史书。先生说:“只不过是用自己心中的道理来判断。大概汉代以后的史书,大多是史家个人意思,其中只有偶尔和道理相符合的。只管这样去读,就已经能得到大概。范祖禹的《唐鉴》也是这种方法,但稍微粗略。要比他看得更加细致,就更好了。然而如果能像...
672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史书其实很容易读出作史者的意思,后面记载的成败结果,他在前面其实已经说了。如陈蕃杀宦官事件,只要读前面的内容,在许多不经意的地方已经可以发现了。“甘露”事件也是如此。(叶贺孙)
673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先生问陈芝说:“史书记得熟不熟?苏颂丞相读史书,总是手上不离书。他的天资出众,记性特别好。”陈芝回答:“我读史书容易遗忘。”先生说:“就算这样,也要大概记得某年有什么事。某年有什么事记不得,就不能融会贯通。”陈芝回答:“正因为这样才不能贯通...
673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史书,关键之处要背诵下来,才行。比如读《汉书》,其中高祖辞别沛公、义帝遣沛公入关、韩信初说汉王以及史赞、《过秦论》之类,都要背下来才行。如果只是粗略地看完,心里若有若无,有什么用!读一本书,必须心心念念都在这本书上,把它从头到尾都读得精...
673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杨志之担心读史书记不住,要看过三五遍才能记得,之后又忘了。先生说:“只是第一遍读的时候,必须用功,要像就此跟这本书告别,从此不再读一样,就能记得了。有一位读书人,他读《周礼疏》,读完第一页就烧了;读完第二页,又烧了;用的是渡河烧船一去不回头...
6733
附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附录
6734
封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封底
6735
封面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 类型: 封面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