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418 / 3354
625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春秋》的主旨表现出来就是:诛杀乱臣,讨伐贼子,维护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招徕周边的少数民族,推崇王道、贬斥霸道而已。未必像先前的儒学所说的那样,每个字都有深意。
625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春秋》很难,必须有当时的《鲁春秋》配合来看,才可发现孔子改写的地方,才能知道事实。但在哪里能得到《鲁春秋》呢?《春秋》这本书,尚且依据《左传》。当时天下大乱,孔子根据事实将它记录下来,它的是非得失,则交给后代公开评论,其中大概有言外之意...
625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春秋》记载阐明道义的例子,大都不可信。圣人记录史实,哪有那么多借史实阐明义理的例子呢?如写到讨伐诸侯国,即厌恶诸侯擅自兴兵;而记录山崩、地震、螽灾、蝗灾等,会说明灾难、祥和均有起因。
625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先生写《中庸集解序》,在其中说:“读《中庸》不要刻意高深,不要追求骇奇,而要潜入研究它的字句及文义,认真领会其中的主旨。在没人看到听到的处境中仍保持戒慎惶恐的态度,从而亲身体验其中真实的感受。如此差不多能从容求索而深入体会。真功夫积累多了,...
626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论语》这本书,已经有前辈学者的解说,但我还是担心后世的学者难以理解,所以又编撰《论语集注》来汇集其中的要点,这已经穷尽了。不需要再在注解之外添加任何说法。只需要把《论语集注》读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不用枉费心思和精力,到此书之外去寻求...
626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孟子精义》一定要用心,不能读死书。程颐、程颢二位先生的解释自然有相互通透的地方,比如程颐先生说“有主则实”,又说“有主则虚”。再比如孟子说“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又说“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这些文...
626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有人请教《大学》。先生说:“读书要全面周密。我过去总结过四句话:‘宁可详尽,不要粗疏简略;宁可平实,不要刻意拔高;宁可笨拙,不要投机取巧;宁可切近,不要脱离实际。”
626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胡叔器请教读《左传》的方法。先生回答:“应该从贴近平常生活去看当时的事理、事情和事势。鲁国十二公在位时各不相同。比如隐公、桓公时,周王室刚刚东迁,诸侯不听从天子号令,整个天下星散而无统一宗主。庄公、僖公时,齐桓公、晋文公相继称霸,天下大事的...
626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史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把它抄出来继续往下读,有时候读到其他地方就会撞着。文义与此相关,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626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没有别的方法,只管读,就是方法。就如同看人,看来看去,自然就容易看得清。自然不能还没读就先有了自己的看法,暂且虚心只管去看,看来看去,自然能看出道理。我写的《四书章句集注》详尽完备,只是要认真看,里面没有一个闲字。那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字...
626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必须深入体会,没必要树立新见解。只需理解领会古人说的话,做到透彻通达就行了。
626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有人问:“读《易经》难以融会贯通。”先生说:“必须保持内心的空明宁静,使道理自如流畅,才能包罗许多的道理。”
626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看文字,一定要虚心,才能看得道理分明。
626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而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道理,只是因为粗心大意心思散乱。凡是要解释文义,一定要虚心静气玩味探索。圣人言论,义理通贯,犹如细丝头发般都能融会贯通。如果只是这样大略看看,怎么能从中见到精湛细微的义理?所以就遗失了圣人的本意。
627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信中谈及你的疑问,并认为应该沉潜其中反复推敲,非常好。推求知识的功夫,也只是要根据已知的,去玩味探索不断推广开去。心里已久具备的,本来就没有不能满足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