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415 / 3354
621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大致而言,读书需要虚心才能有所收获。圣贤说一个字就是一个字,我自己只需要平和的心态去衡量它,不能有一点杜撰的意思,只是顺着圣贤的意图去理解。我以前也杜撰过说辞,可没什么用。如今才有明显的体会,才知道圣人的一言一字都没有骗我。我今年六十一岁了...
621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又说:“现在的人大多是先有自己的看法了,却拿他人说的话来解说他自己的意思。”
621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圣贤的言语,应当虚心去看,不能先树立自己的成见,两种看法对立了就走偏了。不读书的人当然不必多说什么,读书人的毛病往往是这样的。
621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魏元寿向先生请教《大学》。先生借机说:“现在的求学者不会读书,大多都是先入为主树立观点。自己的主张已经放在心里了,只不过借用圣人言语做个开头,就把自己的看法接上去说,读书的毛病主要体现在这上面。”
621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前人的文章,还没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便轻率地确立自己的观点,极其坏事。因为这样做不但得不到正确的义理,还白白浪费心思和精力。不如虚下心来静心细读,那修养心性、寻究探索的功效,就能一举两得。
621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有人推崇叶适的学说,先生说:“问题就在读书前先树立自身观点,而借用圣贤言语来证明他的观点。凡是读书都必须虚心,要像一个字都不认识。对经书正文要熟练阅读不带偏见,今天看不出其中的道理,明天也看不出,但只要反反复复看来看去,道理自然会呈现出来。...
621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大致而言,读书首要先知道正文在说什么。要像不曾读过一样,虚心地把每一个字都看清楚,然后看很多遍,自然就会熟悉,其中的道理也能看得清楚。就好像人与人相见,刚开始只能辨别外表,再次相见可以知道姓氏、名字、故乡、籍贯,再相见又可以知道他的品性行...
621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看文字需要通过亲身体察来得到认知,就好像辨别五音、五色,认识清楚后,再来平心静气地探求,其中的义理自然就会明白。
621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先生曾讲过科举应试造成的弊端:“年轻人从刚开始拿起书读的时候,就想要从中找出个新奇的观点,准备为将来作应试文章时用。这一套练得熟了,将来做了官立在朝堂之上,重大的典礼,也只是胡乱凑合,都不知道被理解成一堆渣滓,稍微压一下就成了一把杂碎了。”
622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用圣贤的本意去理解圣贤的著作,用天下的道理去处理天下的事务。
622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通过读圣贤书去理解圣贤的心意,通过圣贤的心意去了解自然的道理。
622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必须平心静气地探索,这样心思不散而能得到真实的学问。又说:“韩愈先生讲过:‘要潜心研究意义,要反复诵读文字。’必须沉得下心反复思考,才行。”
622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必须静下心态,放松情绪,沉潜其中反复思考,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懂得了。
622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又说:“读书,只要放宽心胸,道理自然能体会出来。如果忧虑急迫,最终也没有缘分体会出道理。”
622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要虚下心来诵读纯熟,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收获,也自然会产生疑问。但心里先有故意找疑问的想法,那也不对。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