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5151条
基础文献
24条
析出资源
4902条
图表
1641条
人物
5246条
机构
3条
事件
2361条
地名
9条
专题
4条
作品
909条
实物
52条
知识出处
全部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
榆中县教育志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七...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
话说陇西堂
敦煌文化
街巷旧事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永登教育志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
战功赫赫的红军骑兵三...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五...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九...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
兰州解放五十年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检索条件
共 15151 条
309
/
1011
4621
蒙古包在我国源远流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蒙古包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称为“穹闾”、“穹庐”、“毡帐”、“旃帐”,而不叫蒙古包。近现代大兴安岭中鄂伦春、鄂温克族居住的“仙人柱”(或称“撮罗子”),实际上也是蒙古包的一种形式,而且是蒙古包的早期形式。
4622
人类最早的住所是天然的山间洞穴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人类最早的住所是天然的山间洞穴,人类走出山地来到草原平地所营造的最早住宅是一种帐篷式样的建筑。这类建筑物,在考古资料中多有出现。它的构造很简单,通常是用小树的树干或木条架成下大上尖的锥体形支架,外面覆盖兽皮或毛毡等,再用绳索勒束。这样的实例...
4623
曼德拉山岩画中的帐篷式样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见于曼德拉山岩画中的帐篷式样,一直流传到今天。世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不久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分布于内蒙古境内的这两个少数民族,其传统住所斜仁柱(鄂伦春语,意为遮阳光的房子,汉语称作“撮罗子”)与曼德拉山岩画中的帐篷十分相...
4624
曼德拉山帐篷村落岩画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曼德拉山帐篷村落岩画,从帐篷式样看,虽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然而见于曼德拉山帐篷村落中的帐篷并不是万年前的作品,从村落中众多的人物装束和体形看,应是北朝至唐代吐蕃人的作品。
4625
契丹人毡帐式样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契丹人毡帐式样,可以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五代胡瓌“卓歇图”上看到,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图上的毡庐与“卓歇图”上的很相近,但其取材可能是宋时女真或蒙古人的毡庐式样,因而可以说蒙古人与契丹人的毡庐是相近的。突厥人的穹庐与契丹族、蒙古族的相比,不仅毡墙高...
4626
蒙古包的装饰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蒙古包的装饰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其顶毡和包内的地毡用深色鬃毛缝制出云纹、回纹等几何形图案;木制家具,如箱子、方桌、碗柜等上面,一般是在其中心画一团主体图案,四角则配以卷草等多种纹饰,有些家具上则是用浮雕、深雕、浅雕、圆雕等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各...
4627
蒙古包建筑的构造形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蒙古包建筑的构造形式,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统一。若把一顶蒙古包拆开来看,便立刻发现,它是以最简洁的手法和材料完成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那用细木杆编制的“哈那”网片,伸缩自如,简洁里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技巧;而“乌尼”杆和圆顶上开的天窗,...
4628
第一阶段蒙古包的萌芽期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第一阶段,是蒙古包的萌芽期,或可说是孕育期。它是由几十根木杆聚在一起,外面覆盖上一张或数张兽皮,呈帐篷式(或窝棚式),是一种游动住房。前面提到的曼德拉山村落岩画中的帐篷,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住房“斜仁柱”,以及印地安人的“蒂皮”均属此种样...
4629
第二阶段蒙古包的过渡期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第二阶段,是蒙古包的过渡期。其建筑特点,虽然仍大体保留着帐篷的样式,框架结构仍然是用木杆搭架而成,顶部没有天窗,但其底部大大扩大,包内的空间也宽敞得多。到了它的后期,出现了类似蒙古包“哈那”式的圆型围墙,和“乌尼”式的椽子,这就与现代蒙古包...
4630
第三阶段典型蒙古包的时期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第三阶段,是典型蒙古包的时期,大约从汉代,一直到今天。因为《史记·匈奴列传》和《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已称匈奴、鲜卑、乌桓的住所为“穹庐”,说明当时居住的蒙古包式房子,已是圆顶。如果其顶为圆形,其围墙必为“哈那”式的圆型围墙。《史记·匈奴列...
4631
蒙古包的演变样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蒙古包的演变样式,既与知识水平有关,又与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水平紧密相联。如果说第一阶段的蒙古包,只需用木棍搭架上支架,外面覆盖些兽皮便可以了,那么经过第二阶段的过渡,到第三阶段的蒙古包,就一定需要大片毛毳制作的毛毡去围在围墙上,而毡子的生产,...
4632
藏式建筑物拉卜楞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拉卜楞寺,坐落在甘肃省夏河县,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世迁事变,有些建筑已荡然无存,有些建筑几兴几毁。现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84座,嘉木样及各大昂欠(佛府)的藏式楼房31座,大厨房6座,经轮房5...
4633
藏式建筑物塔尔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塔尔寺是一座宏伟的大型喇嘛教寺院,它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我国藏传佛教六大丛林之一。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信徒们在此修建了一座小塔,明万历五年(1577年)人们又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佛塔,正式有了塔尔寺...
4634
藏式建筑物小金瓦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小金瓦殿,又叫护法神殿,是一座幽静典雅、神奇森严的佛殿。以巨石为墙基,上半部墙面上,建筑师装饰了大面积的“鞭坚”墙饰。鞭坚是以鞭麻装饰的墙面。鞭麻是青藏高原上生长的一种灌木,镶嵌到墙面中呈暗紫色,其上又镶嵌鎏金铜镜,成为藏族建筑艺术的一大特...
4635
西藏布达拉宫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西藏布达拉宫,是藏族宫堡式建筑,位于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梵语,意为“佛教圣地”。过去是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喇嘛日常居住、修法和处理西藏地区政教事务之地。面南背北,依山势修建,主楼13层,高113米,东西长400余米,面积...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