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5151条
基础文献
24条
析出资源
4902条
图表
1641条
人物
5246条
机构
3条
事件
2361条
地名
9条
专题
4条
作品
909条
实物
52条
知识出处
全部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五...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
战功赫赫的红军骑兵三...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九...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
兰州解放五十年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榆中县教育志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七...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
敦煌文化
话说陇西堂
永登教育志
街巷旧事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检索条件
共 15151 条
308
/
1011
4606
银项圈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银项圈,用银条围圈而成,仅在准格尔旗玉隆太和瓦尔吐沟出土过。其中瓦尔吐沟出土的银项圈的一端饰有虎咬羊动物纹,富有浓郁的草原风味。
4607
串珠组成的项链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串珠组成的项链。在已发掘的古代游牧人的墓葬中,多数墓出土有各种质料制成的串珠。比如敖汉旗周家地东胡墓群45号墓,在死者胸上,有排列十分整齐的箕形蚌项饰①。榆树县老河深1号鲜卑墓群环绕颈部为一件颈饰,这串颈饰由266颗玛瑙珠和六只金管组成。玛...
4608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耳饰几个特...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耳饰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耳饰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匈奴、北狄、东胡、山戎、鲜卑等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流行时间很长,从春秋一直至东汉。以后,历代的游牧民族都喜欢耳饰。其二,耳饰略可分做耳...
4609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戒指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戒指。对手指的装饰,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这一阶段北方游牧民族普遍有戴戒指的习惯。简单的戒指,仅是一个金属圈,朴实无华,但有时戴的数量甚多。比如,吉林榆树县老河深鲜卑1号墓,不仅左右腕部都戴银腕饰,而且“右手拇指戴银指环,其余四指戴金指环;左...
4610
青铜刀的首、柄、栏的造型约可分作5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死者另一种佩饰物是青铜刀。短剑和铜刀这两种器物的造型,在同一时期内,风格大体是一致的。根据青铜刀的首、柄、栏的造型约可分作5式。
4611
短剑和铜刀的装饰花纹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短剑和铜刀的装饰花纹,一般限于早期。剑、刀的装饰纹样,约可分作四类:蛇(龙)纹;鸟纹;动物纹;几何纹。
4612
饰于龙首匕上的晚商蛇(龙)纹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饰于龙首匕上的晚商蛇(龙)纹,属于蛇纹的写实形象:张嘴、圆睛、蘑菇柱状角,龙身以长方点示之。到西周,龙首简化,蛇纹变成了叶脉纹或网状纹。
4613
鸟纹多见于剑首和铜刀柄部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鸟纹多见于剑首和铜刀柄部。开始鸟头纹喙部较短,后来鸟喙变长,呈内勾状,最后鸟的造型趋向图案化,鸟头的形象逐渐消失。
4614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的审美演变规律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从上述各式剑、刀的演变,似可对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的审美演变规律得出如下推论: 其一,短剑的装饰,是由具象到抽象,即由写实到写意。 其二,审美重点由外观到内涵,即由表层到深层。其三,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始终是统一的,而且和合为一。短剑...
4615
明器是专门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明器是专门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器物。《盐铁论·散不足》说“明器”是“有形无实之器”,即不能实用的器物。在汉族地区,明器的种类,除仿制各种生活器具外,还有房屋、田地、车船、仓、井、灶、猪圈和家具等模型。而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北方草原上的游...
4616
三、从鹿石到石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我国古碑其来尚矣,《周礼·檀弓》谓:“公室视丰碑”,但此“丰碑”,为下棺从葬之器具,而非后世之墓碑。至东汉始有墓地所立之碑。许慎《说文解字》谓:“碑,竖石也,从石,卑声。”由此可证,东汉已确有墓碑。但是,在我国北方草原石碑的出现却比此早得多...
4617
四、建筑艺术的类型及演进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我国北方草原猎牧人最早的住宅是窑洞。不过在这里,最早的窑洞不是人工挖的土窑洞而是天然的石岩洞。著名的石岩洞,有内蒙古大兴安岭〓仙洞鲜卑石室。另一个巨大岩洞是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哈达吐岩洞。这个岩洞洞口朝向西北,洞口宽10米,进深约25...
4618
人工挖掘而成的窑洞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由人工挖掘而成的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带普遍的文化现象。最突出的例子是新疆吐鲁番汉代交河故城中的窑洞。交河故城所在地,原来是两河汇流之处一块黄土高地,建城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由于当地气候干热多风,筑城时便充分利用了那里丰厚的黄土,城内许...
4619
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临近黄河地区的窑洞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临近黄河地区的窑洞,都是依山塬而建的靠山窑,这是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普遍流行的样式。在内蒙古凉城岱海周围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流行一种半地下覆土式窑洞。
4620
窑洞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窑洞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从遥远的远古时代的猎牧民和农人,一直延续至今,可谓源远流长。窑洞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优点,但也存在着采光、防潮、通风的困难。据报载,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一组科学试验性窑洞建筑,不久前在甘肃省兰州市白塔山建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