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5151条
基础文献
24条
析出资源
4902条
图表
1641条
人物
5246条
机构
3条
事件
2361条
地名
9条
专题
4条
作品
909条
实物
52条
知识出处
全部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五...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
战功赫赫的红军骑兵三...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九...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
兰州解放五十年
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榆中县教育志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
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七...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
敦煌文化
话说陇西堂
永登教育志
街巷旧事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检索条件
共 15151 条
296
/
1011
4426
(三)蹀躞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蹀躞带又作?鞢带,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腰带,其上以系佩刀子、解锥等游牧民族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为主要特征,故在带鞓上系佩物品的腰带都称作蹀躞带。
4427
(四)殡服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契丹人的殡服可分两种,其一,是依照生前服用的实物制作的,因而虽为随葬而特意制作的,但与实物区别不大,比如见于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的蹀躞带,是完全模自真正的蹀躞带,与生前所用腰带区别不大。另外,还有一些随葬衣物,是专为随葬而特意制作的殡葬服饰...
4428
三、辽宁、内蒙古辽代契丹人面具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契丹面具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民俗学上特有的学术价值而为学者所青睐,到目前为止,探讨契丹面具的文章已发表多篇①,对深入了解契丹面具的概况、制作方法、面具与其他随葬品的关系、面具的功能、面具的起源及演变有重要作用。
4429
辽代金属面具的形状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辽代金属面具的形状,是按覆盖面具的死者的脸型打制的,所以面具所反映的面容、性别和年龄是不同的。男面具颇类男人的面庞,不仅形体较大,富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有的还錾刻出胡须;女性面具,一般具有女性的妩柔之美,面具清丽圆润,耳垂多有佩戴饰件的圆孔...
4430
面具的面部表情约有三种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面具的面部表情约有三种:其一,两目圆睁,作生前的样子。可见于陈国公主与驸马两件金面具。这应是辽代较早时期的面具特征。早在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就曾出土过带有人面的青铜饰牌,其上的人面也是睁眼的。其二,双目闭合,作沉睡之状,表情安详恬静。这是面具...
4431
面具制作的方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面具制作的方法,首先是将金属材料打制成薄片,一般不超过1毫米,有的仅0.3毫米。为了使薄片柔软成型,对金属片加热后再打制,面具后背多留有加热后留下的黑紫痕迹,并且胎质较脆。制成后再在表面涂金。打制的方法:其一锤鍱而成,不用模具打出面具,制出...
4432
面具配戴的方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面具配戴的方法,根据面具上的小孔,约有三种方法:其一,在面具边缘钻出一周密密的小孔,用金属丝将其与网络连缀在一起,固着于面部,陈国公主的面具即取用此法,多见于辽代中期。其二,为多数面具所采用之法,是在耳朵上下各钻一个孔眼,用以缝缀铺里的丝织...
4433
关于辽代契丹面具的起源和功能问题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关于辽代契丹面具的起源和功能问题,以前许多学者做过有益的探索。比如有人将契丹面具的起源追溯到夏家店上层文化,并把夏家店上层文化经常出土的带有人面的青铜牌饰,敖汉旗周家地夏家店上层墓葬中,墓主人的面部钉缀铜泡及绿松石的麻布覆面、上面加盖蚌壳做...
4434
关于辽代契丹面具的功能问题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关于辽代契丹面具的功能问题,有许多人写文章讨论过。如有人说,“契丹人以金属为面具,可能与宗教信仰如萨满教有关”。③也有人认为,金属面具葬俗的产生是以契丹族崇祖观念为基础的。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契丹金属面具的产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比如,有的学者...
4435
四、内蒙古西部西夏彩塑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1963年夏,内蒙古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骑着骆驼深入到额济纳旗东南茫茫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海之中,在浩如瀚海的沙漠、戈壁的深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红柳冢”,在一座“红柳冢”的下面,发现了一座西夏时代的古庙,此庙已被狂风吹开一隅,原被埋没的残垣颓壁...
4436
庙内大型造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庙内大型造像,计有佛像一,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六,金刚力士四,共计15躯,连同清理出的10个小像,共计25尊彩塑像。这批金碧辉煌的彩塑,就艺术之精美程度而言,为我国历代雕塑所罕见,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珍。反映了西夏的艺术家具有娴熟的塑造技巧...
4437
五、宁夏、内蒙古的西夏党项人岩画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从唐末到西夏是党项羌驻牧的地方,在地上和地下到处都遗留着党项羌遗留下的活动遗迹,比如古城、古塔、居住过的遗址以及长眠的地方——墓葬等等,但最能显现党项羌心态活动和审美情趣的是他们经年累月在山崖峭壁上凿刻下的无数岩画。这...
4438
西夏及其前后的党项人岩画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西夏及其前后的党项人岩画,零散地分布于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和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一带,确认西夏党项人岩画作品的主要依据是画面上与图像同时的西夏文,以及岩画与西夏图画作品的对比,这样便可以比较容易的从众多的岩画图像中识别出来。
4439
党项人岩画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党项人岩画,比较集中的分布于贺兰山、北山、阴山和曼德拉山等地。党项人来到贺兰山后,看到分布于峭丽的石崖上形形色色的人面像(面具)及其他各种岩画,感到神秘莫测,在人面像之旁用西夏文题的“文字神文字”,意思是说,这些人面像是文字,而又不是一般的...
4440
西夏党项人在曼德拉山留下了活动痕迹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西夏党项人在曼德拉山也留下了自己的活动痕迹。首先,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片西夏文字,又敲凿和划刻了许多西夏岩画。确定是西夏党项人作品的主要依据,是岩画旁的西夏文题字,而且从字、画的刻制手法和刻痕颜色观之,可以确定岩画与西夏文是同时制作的。有一些...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