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5151 条 289 / 1011
4321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甚众,种类繁多,仅就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而言,就有西戎系统和匈奴系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虽将它们统统置于《匈奴列传》之中,但其差别却是很清楚的。《史记•匈奴列传》谓:“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
4322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甘肃镇原县孟坝乡吴家沟圈村东周西戎古墓中岀土的铜带上的虎食鹿纹,只见硕大的猛虎张口露齿,紧紧咬住鹿的头部,显示挣扎吃力的窘态,虎的凶猛有力和鹿的温顺,全可由虎食鹿纹样传岀。
4323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宁县袁家出土带饰两件。其中一件,在带饰中央,有一连体的鸟形,两鸟头向相反,而身躯连在一起,其上端坐一神人像。再往上,有一系绳的方孔。孔上似一盘曲的龙纹。另一件铜带饰,中间有系绳孔,左右各有一鸟兽形动物,两个动物皆作盘卷之形,身躯连结成一体。
4324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正宁县后庄出土的铁剑铜柄,也颇富于美的韵味,剑首呈“触角式”,即有两鸟首相对。剑柄下端,有相背的两兽首毗牙阴嘴,十分凶猛。
4325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庆阳县塌头村一件铜带饰,近长方形,雕刻成龙虎斗纹饰。虎右向,尾卷于背,爪锋锐,口叼蛟龙。背凹,左有竖向桥纽。
4326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庆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带饰,呈近长方形,上雕母子虎纹饰和蛟龙纹饰。虎右向,尾卷于背,口含虎子尾,虎子呈跃起嬉戏状。一条卷曲蛟龙口咬虎的后爪。背凹,右边有一竖向桥纽。
4327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宁夏彭阳沟口姚河村,东周墓中岀土的虎(狮)形饰牌,虎形標悍有力,颈部有绒毛,更使造型盎然生趣。
4328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彭阳新集白杨林村战国墓中出土的虎噬羊饰,也显得极其有趣,硕大伫立的猛虎,张着巨口,将昂首的羊活生生的吞进口中,既活龙活现,又栩栩如生。
4329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固原河川上台村战国至西汉古墓中岀土的双龙饰,有两条龙形,纠结盘旋成一体,龙形较抽象,显示了西戎已有娴熟高超的技艺水平。
4330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西吉新营陈阳川村出土有两件西汉早期的虎噬羊饰,其形象各有千秋。其中一件,虎所吞食的似一只形体硕大的绵羊,虎爬压在羊的躯体之上,咬住了羊的头部,羊显得奄奄一息,已无力挣扎, 而虎却浑然有力,从造型中,已能准确去表现虎吃羊的情景。而另一个虎噬羊...
4331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固原彭堡撒门村墓地,出土一件驴饰,制作较粗糙,但却有风 趣。驴作伫立状,张口,翘尾。
4332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撒门村西戎墓地出土的羊饰和鹿饰,羊、鹿均作蹲踞式,昂首, 远眺,形态逼真。
4333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固原彭堡撒门村和西吉新营陈阳川村出土的鸟形饰,皆作双鸟合体之形,似是对雌雄鸟交配形式的艺术化、抽象化和几何纹样化。
4334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鹿石是蒙古草原一种令人注目的古老文化现象,凡是到欧亚北大陆草原旅行的人,都会看到那些令人惊异不止的鹿石,这种鹿石在我国新疆也有分布。它是远古猎牧人立于墓地上的石碑形式。
4335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谈到新疆的鹿石,最有典型意义的,首先要提到新疆阿尔泰山南麓富蕴县吐尔洪乡恰勒格尔古墓群之旁的一块鹿石,它是一直立的长方形石刻,高2. 3米,宽40厘米,厚20厘米。这块鹿石的整体构图形式是:在距顶端30厘米处,刻有一道由一个个圆点组成的横道...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