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5205 条 643 / 1014
9631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百业待兴,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已成为亟不可待的问题。
9632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50年,在大力发展初级小学的同时,在十字路、大店、板泉等完全小学举办高小速成班,其它小学招收大龄插班生,为文教、卫生、党政、财贸等部门培养了一批干部。
9633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51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提高。
9634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52年春,群众自办小学呈现高潮,小学发展到412处,学生27700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80%和279%。秋假,经过考试,全县民办教师一律转为公办教师。
9635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5年,执行部颁《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开全课程, 开足课时,课外文体活动有计划地开展;继续贯彻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达的《关于纠正学校混乱现象的指示》,不少学校初步达到了新型正规化的要求。
9636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0-1962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小学教育受到严重影响。
9637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0年9月,从小学和新收初中一年级学生中下放了15周岁以上大龄学生6447人。
9638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1〜1962年,两次共下放公办教师587人回家务农,另有351人口粮转到生产队供应。175处小学被撤销。
9639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国民经济好转;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得到恢复。1964年,贯彻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发展半工(耕)半读班1028个,学生25...
9640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4年,贯彻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发展半工(耕)半读班1028个,学生25326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次年,大部分巩固下来,转为普通民办小学班。
9641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6年春,大搞“课堂突出政治",开始削弱基础知识的教学。
9642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6年夏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受中学师生“造反”和“大串连”的影响,教学秩序发生混乱,但还能维持上课。暑假,中学停止招生,六年级毕业的学生留校 “参加革命”。
9643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6年12月,全县小学“停课闹革命”。几天之内大字报贴满校园,一部分教师离开学校搞“大串连”,学校的领导大部分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部分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学校工作停顿,校产受到严重破坏。
9644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7年3月以后,全县小学陆续“复课闹革命"。但教师无教材,学生无课本,复课流于形式;有时两派师生互相攻击、辩论,根本无法学习。
9645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68年,开始实行春季始业,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教学秩序开始恢复。但教材被大量削减,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严重削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