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56040 条 500 / 3736
7486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2年,始办电视教育,化学班1班37人,经济管理班]班25人。1 985年,办汉语言文字班1班27人。至1988年,上述学员中107人相继毕业。1 989年又办师范班,招专科学员103人,中师学员6人,学制3年。第四章教育行政第一节学制...
7487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教师构成学官与塾师:清代学官为教谕、训导,由省委任,为科举出身的举人或拔贡担任。民间塾师,官府不问其去留。一般塾师的资历多系当时的生员(秀才)或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书院山长为有功名的举人或进士,社学社师,则多属廪生或增生,其教学地位略高于一般...
7488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教育与学术研究合一,都昌无专门教研机构,各官学、私塾间少有观摩借鉴之举。民国初,始有教学研究机构,县设教育公所,有学务疑;后改为劝学所,设劝学员;尔后义改教育局(科),设督学。于指导各地办学同时,间或组织学校间教育学术切磋。民国30年后...
7489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都昌传统的个别教学制始受冲击,逐步改革为课堂班级教学制。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较大程度地维持着旧习。1958年始,为普及小学,都昌从实际出发,采用两部制教学、复式教学、半日制教学、早晚教学、巡回教学等多种形式推...
7490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书院经费由地方筹集及绅民捐助、义田学租解决,或按田粮摊派,官助有限。岁科考试、举贡赴京或贫生膏火补助,亦由学租中解决。国库开支主要是教渝、训导等学官的俸薪。1日志记载,全县绅民累计捐义田62.1亩,岁收租谷44.5石,银17两6钱1分6厘,...
7491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及民国,都昌城乡校舍,除县城少数官立学校,多以祠堂、庙宇和私宅改造使用,低矮简陋,光线阴暗。建国初,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沿用1日舍,逐年拨款修建拆建。至60年代末,学校蓬勃发展,各地依靠集体力量,因陋就简,建了一批“干打垒”校舍。后因年久...
7492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众教育馆民国1 7年,县教育局于城内关帝庙创办民众教育馆,有馆长、勤杂各1人,主要任务为藏书。民国26年曾改称图书馆,迁巴家祠堂。次年8月迁三汊港龙船地罗家,复称民众教育馆。民国33年,馆内编组,设馆长、总务兼教导组长、生计兼艺术组长各1...
7493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众教育馆民国1 7年,县教育局于城内关帝庙创办民众教育馆,有馆长、勤杂各1人,主要任务为藏书。民国26年曾改称图书馆,迁巴家祠堂。次年8月迁三汊港龙船地罗家,复称民众教育馆。民国33年,馆内编组,设馆长、总务兼教导组长、生计兼艺术组长各1...
7494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众教育馆民国1 7年,县教育局于城内关帝庙创办民众教育馆,有馆长、勤杂各1人,主要任务为藏书。民国26年曾改称图书馆,迁巴家祠堂。次年8月迁三汊港龙船地罗家,复称民众教育馆。民国33年,馆内编组,设馆长、总务兼教导组长、生计兼艺术组长各1...
7495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7年8月,江西青年服务团战地工作队第八大队、第一大队,分别在都昌的蔡岭、徐埠、三汊港及都湖边界活动。他们组织宣传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等街头剧,教唱《流亡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民国31年,县政府在卢家组织宣传队...
7496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始,都昌组织专门文艺工作者对全县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民舞都昌民间舞蹈源于地方祀神、灯彩游艺和灾民地戏。舞蹈动作简朴粗犷,节奏强烈,有中原遗风,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音乐清亮激扬,动作简练明晰,该舞曾多次由县文化馆改编赴九...
7497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歌 1953年始,都昌组织专门文艺工作者对全县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民舞都昌民间舞蹈源于地方祀神、灯彩游艺和灾民地戏。舞蹈动作简朴粗犷,节奏强烈,有中原遗风,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音乐清亮激扬,动作简练明晰,该舞曾多次由县文化馆改...
7498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声腔剧种都昌戏剧渊源悠久,先后流行乐平腔、青阳腔、饶河调、采茶调、文字调、黄梅调、绍兴调,尤以青阳腔、饶河调经久不衰。乐平腔:中国4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嘉靖年间,经由景德镇瓷业工人传入都昌,流传至明万历间,青阳腔兴,方被取代。其...
7499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下半年,九江行署文教科派巡回放映队首次来县放映《新儿女英雄传》,此后,每年到都昌放映2至3次,间或下乡镇。1955年县成立电影队后,方逐年增加放映场次。农村放映则由县电影队分4片区巡回,年放映1 500至2000场次,经费由各乡镇...
7500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都昌历史上,散文、诗歌创作活跃,尤其宋王室南渡后,延续至清,县内文人辈出,出文集、诗集者不乏其人。民国间,战乱频繁,创作萧条,少数自印诗文者,作品亦多属应答酬唱之作。1950年,县人吴伞在《农民日报》发表诗作《棉花歌》,成为都昌在建国后第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