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690 / 4053
55336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区域
战壕 也称防空壕。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初,本县在军事要隘或机关学校附近,挖掘壕沟,作为防御敌人入侵和防空的疏散处。现已平整或废弃。
55337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区域
北控位于永春县东部,年平均气温19℃左右,适宜垦植。民国初,就有侨亲先后在这里垦植种茶。1953年,省侨委拨款4亿元(旧人民币)创办永春北磕华侨垦植场,安置星,马归国难侨24人。嗣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先后捐赠书画稿酬7千万元...
55338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龙灯舞:俗称弄龙,迎龙灯。民间每逢春节、元宵、佛诞或盛大节日,常舞龙灯。龙灯用布绘制,长数十节,内点灯,由数十人舞弄表演。
55339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碰球舞:这是比较通俗又流传较广的民间舞蹈。表演者一人扮小童手执长柄彩球抛掷,若干人扮生、旦、丑,依序仰碰彩球,并以五音伴奏,唱《三千两金》等南曲,动作风趣,逗人欢笑。
55340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蚌舞:一人扮蚌姑娘,一人扮老渔翁,相互追逐斗智作舞。
55341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漆篮舞:以我县闻名海内外的工艺品漆篮为道具,八位少妇带礼品载歌载舞回娘家操紊。
55342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鼓队舞:由传统大鼓队改编,大鼓队原由挑鼓坠者敲磬击鼓,小钹、唢呐等乐器配合后来则发展为每组4—8人列队边行边舞。
55343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藤牌舞:清代流行,表演者持藤牌而舞。
55344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蜘蛛舞:取材于《西游记》中盘丝洞一节,抗日战争前流行。
55345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跳鼓舞:3—5人扮古代人物,身背小鼓跳打,形似腰鼓舞,但舞姿不同。
55346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打狮(弄狮、舞狮):是体育性舞蹈,参加者必须会武术。掌狮头、狮尾各一人,打狮者以徒手拳术或持刀,棍等,表演武艺斗狮。
55347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拍胸舞(又称欢乐舞):跳舞的人头戴草箍、身背筒鼓,赤膊、赤脚,口唱《点灯红》等南曲,按节奏拍击胸、胁、腿,掌各部及筒鼓,扭腰旋股,手舞足蹈。整个舞蹈活泼轻松,体现劳动人民的欢乐和庆丰年的喜悦。
55348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俏影:摹拟戏剧中人物,在音乐伴奏下边走边舞,也有唱民歌或对话助舞的,有的接柴脚(高跷)边走边表演。
55349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彩阁:俗称“妆阁”。根据彩阁结构设计的不同,分为料丝阁、铁枝阁、蜈蚣阁、水车阁等。扮阁内容广泛,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戏剧故事,如《唐僧取经》、《水淹金山》等。彩阁必随五音或八音阵,边行进边演奏。
55350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高跷舞:参加者摹拟各种人物(一般有生、旦,丑),站在木制高脚上,边行进边舞,有的还表演碰球舞。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