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684 / 4053
55246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历史上,横口、牛牳林、蓬壶仙洞等林区盛产红菇。近年来因天然阔叶林大量减少,全县红菇年产量不足5担。
55247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70年至1980年,曾用人工培育自木耳。1980年产量2.02担。
55248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本县原有野生黑木耳,数量不多。1970年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但只有零星培育,产量很少。
55249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荔枝 清代就有栽培。雍正十三年(1735),知州杜昌丁在州衙内(今县政府大院)手种的两株荔枝树,至今200多年,每年仍有结果。1949年全县荔枝面积50亩,产量300担。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展,1956年上百亩,1986年800多亩,198...
55250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龙眼 清代就有种植。1949年全县龙眼面积30亩,产量900担。 新中国成立后,有较大发展1957年101亩,1975年近500亩,1984年增至1000多亩,1987 年总面积2500亩,总产量10879担。,主产区为岵山、达埔、石...
55251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桃 唐代就有成片栽培。宋以后至民国都有种植。 1952年,全县桃树面积50亩,产量280担。以后种植面积最多的是1969年,1399亩,年产量最高的是1971年,3246担。永春水蜜桃曾销往新加坡和港澳等地。1987年,桃树总面积为36...
55252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李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 20世纪60年代发展较快,鲜果出口量居全地区首位。70年代种植面积逐渐减少,8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1987年,李总面积3112亩,居全县各种水果面积的第二位,产量13512担。主产区为外山,湖洋、东平等乡和北...
55253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柿 明代有鲜柿制成柿饼的记载,明、清、民国均有种植。 1949年,全县柿面积60亩,产量1000担。50年代种植面积逐渐增加,60年代到70年代时增时减。80年代虽然种植面积减少,但成年果树逐渐增多,总产量也跟着上升。1987年,柿总面...
55254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枇杷 明、清、民国都有种植。 1952年,全县枇杷面积60亩,产量200担。50年代后期发展迅速,总面积1100亩。60年代初栽培面积减少,60年代末恢复发展,70年代又下降,80年代又逐渐恢复。1987年,枇杷总面积424亩,总产量8...
55255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香蕉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1949年后种植较多。1966年,全县香蕉面积424亩,总产量632担。此后的生产呈波浪式发展,1980年后发展较快。1987年,香蕉总面积1961亩,总产量24958担,居全县各种水果产量的第二位。达埔、岵山...
55256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酸梅 过去是个人零星种植,近几年发展较快。1987年,全县酸梅面积2764亩,总产量842担。主产区为东平,湖洋、达埔、介福等乡。酸梅采用嫁接法繁殖,生长快、投产早、管理易。鲜果多加工成梅干、酸梅冲剂、巧酸梅等。酸梅冲剂销往全国各地,巧酸...
55257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物产
明、清以来曾栽培青皮果蔗民国23年(1934)律宾引进黑紫,卿园村华侨黄振焕自菲律宾皮果蔗(俗称乌蔗),质脆汁多,农民广为引种而淘汰了原有的青皮蔗。主产区为石鼓乡和附城地区。1987年种植面积446亩,总产量36360担。 80年代初,全...
55258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龙门滩引水工程是一项跨流域引水、梯级发电、供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即在闽江水系大樟溪干流德化县境内的浔溪中段龙门滩峡谷筑坝蓄水,并开凿3公里长的隧洞,引水入晋江水系上游的下山溪,经永春境内的湖洋溪汇入桃溪,而后流入山美水库。
55259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87年,全县乡镇采煤企业63个,职工1807人,拥有固定财产304.9万元。总产原煤53.1万吨,总收入1687万元,占乡镇工业总收入的36%。全县7个总收入上百万元的乡镇企业中有5个是乡村办的煤矿。(详见煤炭志)
55260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70年以后,介福公社和玉斗公社的竹溪大队组织专业队开采瓷土,年收入30多万元。工人按开采量计酬,每吨付给工资5—6元。1985年,全县瓷土开采量60万吨,销往德化,泉州等地的约占总产量60%。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