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672 / 4053
5506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叫“按指头”,旧时农村比较普遍。有时小孩偶感风寒或跌伤,年长妇女便找神婆按指头测算犯了什么“神鬼”。算后叫主妇“排五路”或“祭水官”、“孝床母”、“捧房口母”,这种陋习尚存,但迷信者已很少。
55067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凡遇父母死,孝男必须披麻带孝与赤足。长寿或多子孙的人死,要“做功德”,分半场、三场、五场(这要有3个儿子以上,媳妇齐全者)。亲人遇丧事须办“助桌”,助桌依亲疏而定先后。最后一餐由丧主自理。近年来,丧葬习俗渐趋汉化,与葛坑、杨梅一带相似。
55068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不为婴孩庆贺弥月、周岁,只有外孙抱到外祖家时,外祖父母才给婴儿衣服一套和压岁钱,用黑、白线缠住送给婴孩,表示对孩子的祝愿。
55069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凡到虚龄50岁生日便要庆寿。同房派亲族及其友好分别宴请他。是年正月内,先由至亲择一吉日设宴庆祝,席上必备糍、蛋、线面和猪肉。后依亲疏轮流宴请。至秋收后,主人回请,以猪肉一大块(3~5两)、糯米豆饭一大碗以及粿、蛋(每人一个)等,送到各户,以...
55070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景区
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浔中公社浔中大队宝美村的破寨山南面坡上,距县城约1公里。窑址东面紧接祖龙宫废址,北面为破寨山顶,西南面为屈斗宫窑址范围,县城至三班公路由西南侧穿过。1953年由华东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071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碗类 是发现最多的一种产品,达3364件。有芒口的、光口的;有平底的、圈足的、实足的;有素面的、印花的,以碗外印莲瓣纹的为多。底与足皆露胎,施半釉,胎质白而坚致。有一些碗的底部刻印文字,如“郑”、“会”、“生皮”、“小心”、“后”、“贤君”...
55072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盘类 也是较多的一种产品,827件,有芒口、光口和花边的;有平底、浅圈足或实足的;有素面的,也有印莲瓣纹的,有的制作极为精细,有的盘翻过来,足底凸出,很似一种铜锣,称“铜锣盘”,形式美观,釉色洁白莹净,个另盘底印有鱼纹,底露胎。
55073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碟类 发现数量极少,仅19件,芒口小平底、白釉。
55074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壶类 280余件,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有流无把,喇叭口、细颈、折腰、矮平底,饰卷草纹,这种壶,一般叫“军持”。第二种矮流矮把,小口带盖,亦矮平底,饰卷草纹,形态肥矮,是一种饮具。
55075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罐类 能复原的仅4件,与第二种壶的形制基本相同,只是无流无把。第二种罐是子口带盖(盖未发现),平底,腹饰凤纹。第三种是大口,直腹,平底,饰菱形纹。第四种是小口,宽肩折腰,平底,无纹饰。
5507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瓶类 39件,多残破,能看出器形的。一种是小口长颈,鼓腹圈足,在颈间饰的相轮,形似多层宝塔状。一种是敞口高颈,鼓腹,平底而凹,饰以卷草纹,制作粗糙,都是小件玩物。
55077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洗类 994件。是较多的一种产品。大口、浅腹平底,大小悬殊。饰弦纹、卷草纹、直道纹、花瓣形等等,以直道纹最多,有两件直道纹洗的底部印有蒙古人头像。
55078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杯类 968件。有高足的,矮足的,平底的;有圆形的,七棱形或八棱形的。杯外有印花的,也有浮雕莲花瓣的。尤以浮雕莲花瓣的杯子造型最为雅致。
55079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盒类 其形状均为圆形。有盖有底,子母口,最大的口径18厘米,最小的只有4.3厘米。盒盖上的图案花纹变化较多。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和花卉组成。如“福”、“寿”、“壬”、“般”、“金玉”、“金玉满堂”等。或专画花卉,如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
55080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 类型: 区域
原晋江县城泉州城区,唐开元六年(718)晋江置县后兴建,至开元二十八年(740)甫成。为晋江置县至1951年县治。其间经历代修建,至1949年,市区面积6.28平方公里。城中有唐代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宋代石构东西塔、道教老君石雕造像、伊斯...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