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670 / 4053
5503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亲友患病应去探问、安慰,带些病人所能吃的东西。探病时问多在白天。
55037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亲友远客(一般指侨客等)归来,为其洗尘,俗称“脱草鞋”。在城关,直接办酒席请客;有的将筵席挑到他们家去宴请。在农村,只有赠送猪脚或鸡、鸭、线而、蛋,客人则以外来物品或纸币酬答。
55038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亲族、亲戚和挚友女儿出嫁,以布料、糖果赠送;主人以喜糖、饼干、香烟、猪肉等酬谢(各地回礼不一)。
55039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每年正月初九日夭诞节(也叫“玉皇诞”,俗叫“天公生”),家家备丰盛食物,有的还屠宰猪羊为“天公”做生日;平时人病重或灾难临头便向天许愿(饲“天公猪”),以求解厄,事后宰猪叩谢。 葛坑乡吉山一带,体弱多病的小孩,拜“日”为于爹,于太阳...
55040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过年和二月初二日(俗叫“土地生日”),家家备裸菜鸡兔祀本宅“土地”神,祈求人畜平安。至20世纪80年代,在城镇此俗渐废。
55041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代,在日月亏蚀前,县衙接到朝廷钦天监公文,即通知僧道,于日月临亏蚀时举行“救护日月”仪式,知县和县衙内众官均参加。初亏时,知县上香、跪拜、击鼓三声,各官一同跪拜,众鼓齐鸣,反复多次,至复原为止。 民国前期,农村人家逢日、月蚀,即擂鼓救护...
55042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清时代,设有社稷坛、先农坛、山川坛,“致祭社稷、先农、山川、风云雷雨之神。”(乾隆本《德化县志》)。社稷坛和山川坛每年春秋二祭。如逢干旱,农作物受灾,便在城隍庙设龙王神坛,“官民朝夕拜祷”,并由道士同往溪潭边祈求普降甘霖,拯救苍生。此俗至...
55043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农村每有婚丧喜庆事,近邻、戚友都能主动相助。乡村人家每遇盖房屋,同村人和亲戚即前往帮工,如运载土木石叫“赞工”,每户至少3天,房主仅给腊食、点心。到完工或未完工迁居后,房主设宴“犒工”。 凡捆丧葬事,几乎自始至终皆由亲族代办。死...
55044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国期间,水口乡久住村每户谷仓建在户外,谷物从不失窃;农具放在房屋外面也不丢失。该村民约规定,各户户主每年要按规定日子到佛庵在佛前立誓,表白行为端正,如犯盗窃,愿受佛责罚。对犯盗窃的,当场打大板,决不宽恕.这种利用人们迷信思想的神道设教方法...
55045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大扫除,叫“扫尘”。每户此日或至除夕前将屋内外(包括门窗、墙壁、一切家用器物以及沟渠)洗扫干净。此俗流传至今。
5504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宋政和(1111~1118年)以后,德化知识界读书风气浓厚;明隆庆万历间(1567~1620年),考中秀才、举人的渐多。明末赖垓在中进士前,择居九仙山专心勤苦攻读。清代穷乡僻壤樵牧儿童都喜读书识字。民国期间初中学生多半勤学进取,毕业后,小部...
55047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德化人民自古以来有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0世纪80年代,浔中乡丁墘村李玉担的婆婆(孙信多岁,双目失明,玉担对她长期耐心照料,毫无怨言。老人食足衣暖住舒,心欢体健,人皆赞玉担好媳妇。汤头乡汤头村苏来,一向尊敬公公,平时还教育子女敬重老人。苏来...
55048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1962年11月,赤水乡戴云村农民陈永合(时年50岁),路过猛虎村谢公桥时拾到人民币四千元,便在原地等候失主,等了几小时,当面将拾到的款如数点交国宝粮站失主。 1984年,县实验小学学生连佳蕾拾到人民币五百元存款单交还失主。
55049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1983年4月22日,春美公社双翰大队第六生产队苏世湖等4位社员运载5头生猪到城关食品站出售,该站出纳员不慎多付人民币一千元。苏世湖主动将此款送还食品站。
55050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德化县实验小学教师胡琼琪,1958年10月7日下午带领学生到塔尖山下挖土修筑炼铁土炉,学生罗再旺不慎落水,胡老师顾不得自己不会游泳,毅然下水抢救,他几次把罗再旺托到水库边,因壁滑无法攀上,又沉入水中。不久,罗再旺被岸上学生用扁担拉救上岸,但...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