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60790条
基础文献
19条
析出资源
12423条
图表
4604条
人物
20672条
机构
2740条
事件
12042条
地名
858条
专题
5133条
作品
1815条
实物
484条
知识出处
全部
鯉城区志
德化县志
安溪县志
德化县志1988—2...
南安市志.1989—...
南安市志.1989-...
德化县志.1988-...
晋江市志
永春縣志
晋江市志(1988-...
晋江市志(1988-...
泉州市丰泽区志
晋江市志:简本
安溪县志(1991-...
晋江市志(1988-...
惠安县志
石狮市志
安溪县志 下册
泉州市洛江区志
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669
/
4053
55021
德化县纳妾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官僚,有钱人凭借其地位、权势、金钱,诱迫贫苦的良家女为妾,俗叫“小姨”。有些大官僚甚至有三妻四妾。她们的地位卑微。1950年5月以后,只许一夫一妻,不许纳妾。
55022
德化县进赞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有些男子大多由于兄弟多、家境贫寒,无力婚娶而入赘女家为嗣子(或半嗣子)。在封建社会却被富人非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男到女家落户”,旧观念巳经改变,树立了新风。
55023
德化县童养媳结婚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贫苦农民无法养活自己女儿,只好卖或赠送给人家作童养媳(“等男媳”)。等到长大,不问她是否愿意,由养家作主与其儿子成婚。是日,女子剪辫梳头。“上头”时坐在厅堂中,向祖宗而坐,请一对“福寿双全”的夫妇,为新郎和童养媳合卺,将她头发梳三下,...
55024
德化县报酒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清、民国时期,婴儿出生第三天到外家“报酒”,以鸡酒掺猪肉、香菇及咸糯米饭等物,挑送外祖、外婆;外家即回赠婴儿衣服、帽、裙子以及活鸡一只。
55025
德化县三旦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或第五天)要为婴儿洗澡,叫做“洗三旦”(或叫“洗五旦”)。澡汤用茅草、蕨叶及蛋等一同煮沸,冷却后为婴儿洗澡,蛋则切开分给孩子们吃。中午请来客“吃鸡酒”。
55026
德化县弥月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俗,婴儿满月时,起名、留影(民国时期少数人),并剃去胎发,叫“剃满月头”。至此母子始可出门。中午设宴请亲友,共同庆贺。外家送大米约一斤,陶器一个,内装带骨的猪肉一块(意为使婴儿根基壮固)和蛋等食物;还送给婴儿衣服、背巾、被子等。午宴毕,“...
55027
德化县周岁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出生后满一年的生日,亲友赠送布和线面、蛋;外家则送给婴儿衣服和鞋袜、帽子全套以及线面、蛋等。中午宴请亲友。宴毕抓周,俗叫“摸周岁”,即在厅堂桌上摆上书本、文具、算盘、银元和龟、熟蛋等物,让婴儿摸取,看最初摸何种东西,意谓预示长大后的爱好...
55028
德化县生辰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俗,有些人家,男子16岁“成丁”时,拜神佛为父,宰猪谢天;外祖家送布、线面、蛋,为外孙做生日。20岁和30岁生日时,自家小庆。周岁和30岁生日过了一天就不补送礼,谚谓:“不补做弥月、周岁,也不补做30岁。”40岁一般不称觞,因世俗忌讳“四...
55029
德化县庆寿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古时以虚龄60岁(甲子一周)以上逢“十”生辰始有祝寿。民国时期至50岁生日就有庆寿。事前,儿子养猪准备为父或母庆寿,届时宴请宾客;有地位或七八十岁以上高寿的人诞辰,族亲、戚友合制寿幛(俗叫“寿图”,以金色料写寿序,或只绣一大“寿”字)或寿联...
55030
德化县初丧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病人临终前,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断气前,男的理发。女的梳头,断气后,亲属为死者洗尸体;继而更换衣服,穿上鞋袜,盖上白被单,连头部盖住(这时养猫家不让猫入室内)。孝男、孝女、孝媳、孝孙等即披麻带白,守灵哀哭。 母死,即遣人往外家(娘家...
55031
德化县出殡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先备“辞生筵”,由孝男在房门外祭奠死者;继入殓(由孝男、孝女抱死者下棺)、盖棺,封锭,接着棺木移位,以香,酒祭奠。在此直系亲属、堂弟妹及侄儿戚友等最后一次向死者告别。礼毕出葬,队伍最前头由一人带路,次跟着为鼓乐、举火碗、门灯、挽联;孝...
55032
德化县探墓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葬后第三天,孝男、孝女等披麻带孝和亲属中幼辈去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别祭奠,又在墓头和两边开“子孙路”,在墓前栽竹,意为象征子孙兴旺,然后跪坐哭泣。回家时,妇女都折一枝松枝沿途哭泣带回家,意取长青。 有些地方于丧葬后5天或7...
55033
德化县做对年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叫“小祥”,俗称“对年”。旧时,此日请道士做道场,为死者烧“灵厝”,俗叫“拆灵”。完毕后宴请治丧人员、抬棺者及亲友,以示答谢(1963年起有的改在做“三年”时设宴答谢)。
55034
德化县做“三年”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也称“大祥”,即纪念父或母去世两周年。是日,举行家祭,祭祀先父母神位。孝男至此“除孝”,年节才可挂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中的封建礼俗有所改革。一般机关干部、教师病故,则由单位召开追悼会,献花圈、送挽联(轴布)或奠仪,并慰问死者家...
55035
德化县走亲戚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村中,亲戚互相探访时带些礼品,旧时大多以米粉、糖果等食品为见面礼,今则送食品、用品、衣料不一;主人以烟、茶、点心款待,中午留着吃便饭或请以酒席。如首次带16岁以下孩子同去,主人要给孩子钱,俗叫“结衫带”。客去,主入一般送至门口或路口而别。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