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717 / 4093
55741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传代:又称“传袋”、“传席”。花轿到男家,新娘出轿,过去的人以为新娘的脚不可沾地,于是用席或是袋来铺地,让新娘踏在上面前行。届时同时准备好几只袋,随新娘脚步依次递进,则取“传宗接代”之意。
55742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拜堂: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公婆的仪节。拜堂时还要“牵巾”,把红绿彩缎绾成一个象征夫妻恩爱的同心结,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然后行礼。一般为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洞房。
55743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揭盖头:又称“挑盖头”、“挑头巾”。据《通典》,汉魏时因故不能成礼的,用方巾蒙女氏之首送往夫家,夫氏挑去方巾,即可成亲。至唐未,则已成为婚礼上普遍采用的一个仪节了。明清相沿成习,新娘出嫁,多有红巾盖脸,拜堂后,或在入洞房后,由新郎或婆婆将盖...
55744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合卺:又称“交杯”、“合瓢”、“饮同心酒”。《礼心·昏义》:“妇至,婿揖妇以人,共牢而食,合卺而醋,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说明周代已有‘‘合卺”的仪节。这里还提到了“共牢”,是指新婚夫妻共食一块祭祀用的肉,表示合为一体。“共牢”仪节...
55745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吃喜酒:婚礼大喜,设筵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也是人之常情。此俗绵延至今,一直没有中断。有的农村“一家有喜,全村出动”的礼俗。筵席摆不下的,甚至摆到了露天,场院、街巷,一片欢腾。
55746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撒帐:又叫坐床;新婚夜,新人坐在新床上,众人用同心金钱、五色彩果抛撒在他俩身上,称为撒帐。或是在入洞房前,用枣、栗、花生、糖果等抛撒在新床的各个部位,同时演唱《撒帐歌》。撒钱币,专门铸有“夫妇偕老”、“金玉满堂”一类字眼,人称撒帐钱。宋时撒...
55747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闹新房:婚礼之夜,亲友到新房来看新娘,乘兴逗乐嬉闹,称为“闹新房”。俗信以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往往纵容年轻人嬉闹。不过在一些地方闹新房成为无理取闹,甚至酿成惨祸,令人无法忍受,则是非改不可的了。
55748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回门:又称“归宁”、“双回门”。一般在婚后三天,新婚夫妻双双回到女家,对于女婿来说,是拜见岳父母,表示感谢;对于女儿,则有出嫁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意思。绵延至今,仍广为流传。
55749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议婚:先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去女家说合。女方父母同意后,将女方出生时间(年、月、日时)告知男家,请人算命,合“八家”。“八字”相合,始进行议婚(先看人家,后议聘礼)。
55750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订婚(定事):议婚后,男家择定吉日,请媒人将议定之聘礼和衣物送一部分至女家,称“过定”或“定事”,并请亲友吃“定事酒”(俗称“大看”、“看人家”),表示男女双方自此确定婚姻关系,同时互换庚贴为订婚依据。贫穷人家,大都是一言为定,不互换庚贴。...
55751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出嫁时,送嫁队伍前面是鼓乐吹打,中间是媒人轿(媒人手持“长香火”,有传宗接代,绵延香火之意),新郎轿、新娘花轿,后面是嫁妆。新娘至男家时,男家放爆竹迎接,花轿抬至厅堂正中放下,由“牵娘”扶新娘下轿;按传统习惯拜堂,一拜天地,续拜祖宗,再拜父...
55752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晚上,盛行闹新房,民间相传“闹发、闹发、越闹越发”。闹新房时,不分辈份大小,都齐集新房或厅堂笑闹,争出难题刁难新郎新娘。也有唱歌点戏的,东家要备酒款待。
55753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婚后第二天,新娘新郎拜见公婆长辈,然后新娘下厨抚动炊具,表示开始家务劳动。
55754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婚后第三天,新娘夫妇携礼物去女方娘家,俗称“转步”,又称“回门”。女方娘家须摆酒设宴款待。新婚夫妇应当在当天太阳下山前回家。现已改为婚后第二天回门。凡民间按上述礼仪行事者,曰“大归”,又称“明媒正娶”。
55755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 类型: 民俗文化
婚后满一个月,即蜜月完后,女方父母要带礼品到女婿家为新婚夫妻做“满月”,新郎家应摆酒设宴招待。女方父母应在女儿家留宿一夜。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