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40850条
基础文献
75条
析出资源
15337条
图表
10528条
人物
3638条
机构
380条
事件
1918条
地名
1259条
专题
4594条
作品
2556条
实物
565条
知识出处
全部
崖壁上的舞者:古老畲...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畲药学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安市雷氏志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中国畲族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闽东畲族故事
蕉城红色遗址
滨海五都
云梯畲族乡志
南山畲韻
闽东畲族故事
屏南文史资料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
穆云畲族乡志
瑶族民俗风情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
霞浦县畲族志
灸法秘傳 時病論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服饰史
宁德一都
传世畲歌
福安市畲族志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
温州少数民族
畲族源流研究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
夜闯卑库山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
整合畲药学研究
闽东畲族歌谣集成
屏南文化遗产
闽东畲族志
中国畲药图谱
族群边缘:“畲”汉边...
畲族风俗志
畲族民俗风情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
朱子与古田
屏南文史资料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
中国畲族医药学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民国宁德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
民间歌谣——畲族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
福州市畲族志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畲族文化新探
山有木兮木有枝:蓝虹...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
闽东畲族谚语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
蕉城畲族村落
福安市畲族卷
瑶族古歌
宁德市文化志1993...
梦里畲乡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
检索条件
共 40850 条
2341
/
2724
35101
打柴棒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打柴棒,又称“盘柴槌”,它是流行于闽东畲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棒术,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为畲族先人雷乌龙首创。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又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单人耍弄。在清代以前,棍头一端加有铁制的棱尖,狩猎中三米以外就能刺到猎物,...
35102
畲族种旱稻生产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民擅长种植一种旱作禾稻,这种稻谷适合在山上的旱地种植,因其多为畲民所种,所以又被称之为“畲稻”。粤东客家人的旱稻品种之一“菱禾”,早年就是从畲瑶族人中传入的。据宋朝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广南东路·梅州》载:“菱禾,不知种之所自出,自植于旱山...
35103
畲族种菁生产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清以来居住在闽粤赣边区,被称之为“棚民”的客家山民,其从事的生产与畲民烧畲、种菁基本一致。福建人称蓼蓝为“菁”,它是一种可以提取蓝色染料的草木植物,历史上畲民有高超的种菁技术,故史上也把福建汀州的“畲民”称为“菁民”,据明朝熊人霖《南荣集...
35104
畲族狩猎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狩猎乃畲民传统的经济活动。畲民多数定居深山,常有野兽出没,造成了畲民在生产生活中一大障碍。畲民为了生存,因此也养成了狩猎的习俗,代代传承。客家人从畲民手中学会了一套狩猎技能,如使用弓矢、伏弩对付田鼠、野兽之类。与畲民相似,耕猎结合成为早期客...
35105
畲族椎髻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椎髻,是指将头发盘于头顶或脑后成为“椎”形的发式,这与传统汉族的笄饰不同,清同治年间的《汀州府志》说:“(畲民)女不笄饰,裹髻以布”,现在这一发式在畲人的一些场合中还有保留,比如福鼎的畲族女子出嫁时,都把头发纽成一束,高高地堆在头顶,结成髻...
35106
畲族东头帕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客家妇女历来有戴“东头帕”的习俗,东头帕即包头布,“东”是客家方言语音,为“蒙”的意思,头帕前方折成锐角形,用布质宽带系紧,既可以遮阳挡光,又可作装饰之物。这种发饰的原始形态应是一种裹髻的布饰,这与畲人“裹髻以布”的习俗类似。
35107
畲族跣足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跣足,即赤脚。畲家女子要参加生产劳动,古无缠足之习,加之南方炎热,所以其还有跣足之风,这与中原冠履之制相违,因而“椎发跣足”常被视为“蛮族”的标志。与畲人相似,客家女子不缠足,善劳作。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有载:“今世吾闽兴化、漳、泉三郡,...
35108
鞍山市喜青蓝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与畲人一样,客家人在衣着的颜色上,也偏爱青蓝之色,比如民国时期,客家人特别喜欢一种叫“阴丹士林”的蓝布。客家人对青蓝色的喜好,与其从畲人那里学习种菁技术有一定的关系。
35109
畲族擂茶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人有“擂麻茶”、“打油茶”的礼俗,其制作方法是:将茶叶、生姜、蒜头拌匀,茶油和盐炒熟,冲水煮开,油茶有驱寒、祛湿、消食的作用,适合畲人山区的生活。客家人的“擂茶”与之相似,客家人多以擂茶待客,待客的擂茶分荤素两种。素的擂茶加花生、豇豆或黄...
35110
畲族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
类型:
专题知识
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畲族的“畲”字具有开荒辟地、刀耕火种的意思。畲语的“哈”即为“客”,“山哈”即指外地迁入,居住山间的客户。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学者称之为“畲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畲民”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认...
35111
畲族服饰特点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
类型:
民俗文化
头饰品称“笄”,结构复杂,由笄栏、笄龙、笄管、笄牌、笄柱、笄绊、笄须、笄把、笄帕、笄被等部件组成。其式样,现丽水市的景宁、丽水(莲都区)遂昌,温州市的平阳、文成、泰顺等各有区别。旧时,畲族妇女结婚后就要戴“笄”,死后必戴笄入棺。现时只有少数...
35112
畲族妇女服装特点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畲民女服为大襟花边衣,自称“蓝观衫”,清代以前花边为刺绣,民国时期逐步改为贴花边。青年、中老年妇女穿的花边衣式样各异,青年妇女穿的花边衣大都是青色布,胸前右衣襟、领圈均镶四色花边,称“通盘...
35113
畲族男子服饰特点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
类型:
民俗文化
男子服饰,日常穿着的便服基本仿照当地汉人男子服饰。经过传师学师的男子服饰,其式样是大襟长衫,无扣,用带缚。第一代学师穿红色,名为“赤衫”,学师者已传下一代的穿青色,称“乌蓝”。赤衫、乌蓝只能在举行传师学师仪式时担任祭师或担任学过师的老人死后...
35114
畲族婚姻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实行族内婚,实行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在族内各姓间相互通婚,同姓不同支亦可通婚,现时畲汉间通婚也日益增多。嫁娶请媒人介绍成亲的占多数,也有个别青年男女在对歌中找来恋人,自许终身。男女双方自己恋爱成功,也有托媒的形式,不过可省去相亲的阶段。...
35115
畲族祭祀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在信仰方面主要是崇拜祖先。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代表历代祖先的香炉,摆放在堂屋(自称厅)的堂壁香火桌上,堂壁中间贴壁联,称“香火榜”,榜词常见的是“本家黄拳堂上高辛皇氏敕封忠勇王某某郡(蓝姓写汝南郡,雷姓写冯翔郡,钟姓写疑川郡)长生香火历代合...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