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731 / 4093
55951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拜新飨,亲丧后第一个春节的初一至初三日,堂前摆设香案,安放死者遗像、灵牌,燃香烛]列三牲祭品供祀。亲戚朋友于初三来拜新飨。(俗谓向死者拜年)。
55952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满周年,丧满周年,为死者“上堂”,延请僧道建醮烧掉灵牌,膳止祖宗牌位,从此结束初丧期间的祭奠活动。
55953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烧库,官贵人家于“满周年”或“上堂”时,纸制房屋、家具以及佣仆、牲畜等,延请僧道建醮祭奠后焚化。 建国后,丧葬陋俗,多已革除。治丧时,摆设遗像、佩黑纱、戴白花、献花圈、赠孝幛、开追悼会,作为吊丧的形式,以示哀悼。
55954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民间谓之新春,又称春节。是日清晨,将干净的扫帚朝大门缝扫一下,鸣一串小鞭爆后,打开大门,俗称“开财门”,然后,鸣长串鞭爆,向四方揖拜,祭神祗,敬天地,俗称“出行”,既毕,全家团聚吃点心、酒肴。亲友例行互相拜年,人人衣冠整洁,备...
55955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备酒肉和糯米汤圆聚餐。晚间,室内门外悬灯燃烛,烧掉压岁纸,从此,停止节日娱乐,恢复正常活动。建国前,有新娶媳妇之家,邻戚有的以鸡蛋相馈,曰“送喜”,夜深,女人以茶果香烛供紫姑神,问家常琐细事,谚云:“烧了压岁纸,男人...
5595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明节,县人有吃艾叶米团、春游、踏青和祭祖、修葺祖坟的习俗。是日,备祭品至祖墓前祭祀,以纸钱、米团压墓上,谓之“挂纸”,并略事修墓。中、小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至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圈,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5595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户户门首挂蒲、艾,室内洒雄黄酒。小孩佩五彩缤纷的香袋和红蛋络、头脸搽雄黄。妇女手足趾染金银花,意为禳毒避邪。家家包粽子,做包子,炸油圆,蒸发糕、煮鸡蛋、大蒜,早晨合家团聚吃点心,俗称“开笼”,县城和沿河的...
55958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七月半”,县人早上吃米糍,晚上聚餐,入夜于门前燃香烛,焚纸钱,俗称“烧衣纸”。
55959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新谷入廪、喜庆丰收之时,县人皆备酒菜、糕饼等,欢度佳节。若遇星光闪烁,皓月当空之夜,集全家于月下赏月品茶,吃月饼、庆团圆。青少年邀伙,作烧“瓦子灯”或叫“灯塔”的游戏,塔用砖块、瓦片砌成,塔基...
55960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九节”。县人有登高远眺之习,城镇较乡村为盛。是日,若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则成群结伴,到南郊的南阜山,登高鸟瞰全城景色,有的带着自养的鸽子去放飞,鸽脚上系一小铃,飞行时,汪汪作响。俨似九天仙乐,碧空无垠,白鸽纷飞...
55961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又称“十月半”,只有相山、山斜、港下等乡的山区群众,于这天饮酒加餐,吃米糍,并燃香烛、鸣鞭爆,以示欢庆丰收。
55962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冬至,有祭产的祠堂、庙、院于冬至开门祭祀,是为“冬祭”,民间有修祖坟,补竖墓碑等活动。
55963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送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前,家家户户将厨房用具及住房内外打扫干净,谓之“扫尘”。当天或次日,在灶角墙壁上贴一张红纸印刷的“灶神菩萨”,然后把空饭甑放在锅里,甑内点一盏油灯,灶上供糖果、燃香烛,灶下烧纸钱,鸣鞭爆,表示送灶神上天,祈求奏善事...
55964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有的乡村于二十四日,备办酒菜,全家聚餐,曰“过小年”。另外,一些大族望姓和许坊、黄坊等村,尚有一个送姑年,于腊月二十四日设宴欢送出了嫁的女儿回男家过年。
55965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大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逢月小则二十九日)夜晚,又称除夕。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外出人员,大都赶回家中团聚。家家户户用金银纸粘折金、银宝锭,或用铜钱形的铁戮打印草纸而成的钱纸、折成长条,用红纸粘贴在祖宗牌位、门窗户牖、家具用具大型器皿上,谓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