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035 条 394 / 2336
5896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河口区成立后,乡镇设教育组,具体负责本乡镇的教育行政工作,乡镇中、小学校长由区文教局任免,教导主任由乡镇任免。各村小学推选1名教师任组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5897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区后,河口区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五条渠道:l、国家财政拨款,1985-2000年累计国拨教育经费10388.16万元。2、教育费附加,1986年河口区开征农村教育费附加(按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2%计征),至2000年用于教育的教育费附加累计...
5898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区前,境内各校招生、升学工作,均由学校所在县招生委员会具体负责。
5899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84年,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各级学校普遍开展以研究教材为中心,改革教法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不少学校开辟了第二课堂。是年8月,河口区文教局组建教研室...
5900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章普通教育包括:第一节学前教育、第二节小学教育、第三节中学教育、第四节学校选介
5901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境内无系统学前教育。1958年,在“大跃进”高潮中,实行“大兵团作战”,幼儿教育随之兴起,多数生产大队办起幼儿园。1960年秋,因国民经济困难,大队幼儿园停散。1978年后,部分农村小学附设“育红班”或“学前班”。
5902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41年10月,境内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将义和联小改办为义和抗日高小(高级小学),招收高小学生1个班,40余人;初小(初级小学)学生3个班,100余人,教职员6人。1944年该校更名为沾化县第一抗日高小。1945年沾化、利津全境解放后,抗...
5903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42年6月,清河行署在老爷庙村(今河口区六合乡庙一、庙二村)建立“耀南小学”,设初中班3个,师范班1个,学生220人。1947年后并人渤海公学。
5904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河口区实验小学位于河口城区西部,1986年建校,占地21312平方米。1986年9月1日正式开学。河口区第一中学普通完全中学,座落在河口城区海宁路西侧,占地81166.9平方米。其前身为沾化县第三中学。
5905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三章职业技术教育包括:第一节农业中学、职业高中
5906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各区(人民公社)创办农业技术中学,取名“红专学校”,学生来源于农村青年,采用“大兵团作战”的形式,集体食宿,以劳动为主,间有农业技术教育,翌年,即自行解散。1959年10月,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社社有农业...
5907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河口区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座落于河口城区西南隅,占地58.5亩,是一所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其前身是利津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即农技学校)。
5908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四章成人教育包括:第一节农民教育、第二节职业高中、第三节函授教育、第四节自学考试
5909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42年冬,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各村办起冬学、识字班,一面识字,一面进行抗日教育。建国后,农村业余文化学习形式多样,坚持办冬学,有条件的村冬学转为常年民校。1952年,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动了扫盲运动的发展。1956年,农民业余...
5910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87年6月,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隶属区经委),主管全区职工业余教育工作。1987~1988年,对新上岗职工,采用脱产、半脱产、业余三种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两年共培训737人。嗣后,职工业余教育的重点转入学历培训。乡镇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