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035 条 391 / 2336
5851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13年,山东省督军派新防营长宋清泰率兵百余人驻防利津城。派大J1队队长张恒率40余人驻老爷庙,作剿匪第一梯队。其任务是剿除“土匪”,维护政权。至1915年撤离。 1920年,利津县警备队三分队约30余人驻防河口境内刘家坨子村(今四扣乡刘...
5852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节国民党军队包括:国民党陆军第20师59旅、 山东第一路民团指挥部、 第二自卫队、 山东海军陆战队、 山东水上保安第一团、山东第八区先遣游击支队、 鲁北行署直辖第三旅
5853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三节人民军队包括: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 渤海军区直属团、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十六团、冀中军区八分区二十三团、八路军清河军区垦区独立团(四分区独立团)、 海防支队郭局大队、山东警备六团、 山东农建三师、 公安十四师公安队、山东省公安军边区五十团
5854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四节地方武装包括:民间武装、地方人民武装
5855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光绪年间(19世纪90年代),以李凤仪为首的10余名土匪带洋枪在境域海上和陆地抢劫,并用绑架手段勒索财物(俗称“绑票”)。并与烟台、利津等沿海各地的土匪结伙,人数时多时少,作案后分散隐藏,行踪不定。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劫持山东巡...
5856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日伪时期,各区均设区队,队长由区长兼任,另设队副1人,班长2-3人,队员20一30人。1939年后,在日军操纵下,亲日分子在各区组织伪自卫团,团部设在乡下,团丁多地痞、流氓、兵痞、好吃懒做者,每处几十人不等。1941年,有的调往区部,有的编...
5857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义和庄惨案 1939年4月,驻义和庄的鲁北行署直辖第三旅王家驹团抓住富国大汉奸金翻译的岳母和一汉奸小头目,铡下头悬于南门高杆之上示众,以示抗日决心和对汉奸的态度。老爷庙惨案 1942年11月17日下午,日伪军1500余人,分乘48部汽车突袭...
5858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位于河口区东部。1959年秋,济南军区在孤岛地区建立济南军区孤岛农牧场,由孤岛工委、孤岛人民公社和济南军区后勤部三方协议划给3万亩土地,从事种植、养殖业和收获野生植物,总场下设4个分场和1个直属队,有...
5859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三章兵役制度包括:第一节募兵、第二节志愿兵、第三节义务兵、第四节预备役
5860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至民国初期,境内实行招募制、派兵制、买兵制三种募兵办法。 招募采取树旗募兵,在各大村镇设点,招募青年从军。派兵 采取按种地多少派兵,每25亩(大亩)地派一兵,各村按地亩摊派。 买兵具体办法是以乡村为单位捐钱买兵。富户出钱买兵,贫困人家卖...
5861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河口境内先后有张洪明、王余音等爱国青年参加革命队伍,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稍后又有程克钧、王香武、王惠兰、王一俭、王一勤、程义谦、杨尊三、丁公奇、王一聪、孙效敏、高光星、袁坦林等爱国学生投笔从戎。1941年后,河口境...
5862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区前,新户、太平、义和、四扣4个公社的兵役工作由沾化县领导;六合公社的兵役工作由利津县负责。建区后,河口区征兵工作严把登记、体检、政审、定兵关。按照各级统一部署,每年征兵时,区政府均成立征兵领导小组,下设征兵办公室,负责征兵的日常工作。各...
5863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境内开始建立预备役制度。进行预备役登记。1958年下半年以后,由于实行“全民皆兵”,预备役登记工作被搁置。1981年恢复预备役登记。建区以后,在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的后备力量建设方针指导...
5864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四章民兵包括:第一节组织建设、第二节装备、第三节训练、第四节民兵参战支前纪略
5865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41年开始,为保卫抗日根据地,各村开始组织民主基于队。1945年,9054的村建立民兵组织。1950年,境内各区乡建立人民武装组织,乡设民兵队,乡长兼任队长,书记兼任指导员,公安委员兼任副指导员,另设一专职副队长。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