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035 条 363 / 2336
5431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大清河原为窄深弯曲的地下河,河安无防。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人海后,河患逐渐加剧,群众始筑堰自卫。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将民堰加修改为官堤。晚清时官修之堤称长堤、遥堤,民堰称缕堤。民国期间国家加修之堤称官堤,民众...
5432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黄河沿岸自清朝末始修险工,险工所修坝岸多为秸埽,间设砖石护岸。建国后,自20世纪50年代逐渐改为石坝,70年代进行大规模改建,主坝均改为扣石坝,提高了御水能力。
5433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控导工程初称护滩工程,与险工配合,束水导流,限制河道横向摆动。建国前,黄河无控,河道变化无常,使险工脱险,平工变险,造成防守被动并威胁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国后开始有计划地整治河道,1949年试修柳裹头,编柳石箔、柳石堆,打透水柳坝等多种...
5434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后堤防管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处、段在工务科、股设专职管理人员,并在沿河县乡普遍建立护堤队伍。20世纪60年代,每5公里配一名专职堤防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并负责与护堤村联系,协助护堤员搞好“五护八禁”等...
5435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黄河防洪,习惯称防汛。河务部门按涨水季节划分汛期名称,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冬季称凌汛。其中伏汛、秋汛洪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要防洪汛期。黄河尾闯容洪能力低,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水位表现偏高,防洪任务尤...
5436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河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洪水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其问中游地区暴雨多、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多是峰高量小,表现陡涨陡落。年际变化较大,洪峰流量历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比,干流河口镇(内蒙)以上为3-4倍,以下为6~10倍。下游洪峰递减,花...
5437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河口地区凌汛特性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黄河下游为凌汛期。黄河河口段纬度较高,气温偏低,更受河口摆动及拦门沙影响,在凌汛期极易卡冰壅水,造成决口。据历史资料记载,自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1938年的55年中,黄河在河口地区有10年...
5438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四章引黄兴利包括:第一节水沙资源、第二节引黄设施、第三节效益等
5439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黄河水量丰沛时段分布不平衡,年际变化量大,年分配不均。据利津刘家夹河水文站1950~2000年统计资料表明,年均来水量338.1亿立方米。黄河水质优良,据测定:PH值在8-8.3之间,属弱碱性水,总硬度3-6毫克当量/升,属弱硬水;矿化度一...
5440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河口地区自1971年在东大堤建五营闸之后,又先后修建三道沟闸、马场闸、神仙沟闸、三十公里引黄闸,西河口扬水船、丁家路扬水船、福祥泵站等一批引水设施。因防洪工程标准提高和黄河改道而有兴有废,至2000年,有引黄涵闸2座,扬水船2处,泵站1座。
5441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河口区引黄灌区分东、西两片。西片自利津县王庄引黄闸引水,通过王庄二干至福祥泵站,设计引水20~25立方米/秒,1987年后年引水4000~5000万立方米。东片以西河口扬水站(船)为主,设计引水25立方米/秒,提引之水由河滩引渠分两路,一路...
5442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五章河务管理包括:第一节机构沿革、第二节财务物资、第三节通信等
5443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85年1月1日,在原垦利修防段北大堤分段基础上,成立山东黄河河务局河口管理段,驻军马场四分场,管辖堤段为渤海农场二分场至防潮坝,隶属东营修防处,编制17人,下设办公室。1986年1月设立行政股、业务股。12月7日撤销行政股、业务股,设工...
5444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黄委会首次制订统一财务制度,并形成局、处、段三级财务管理体制。自80年代始,推行以经济承包为中心的岗位责任制,对基建工程、防汛岁修及机构经费管理实行分项包干,包干结余连同事业收入按规定比例分成。留成部分转为事业发展基金和福利、奖励...
5445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三节通信包括:有限通信、无线通信、通讯管理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