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085 条 785 / 1339
1176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白云铭,武清县人,1950年从唐山中国戏院来芦台加入宁河“艺新剧社”,工文武小生。
1176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杨玉春,艺名“明月珠”,评剧“五大明珠”之一,工青衣,花旦。1950年与李筱舫同时加入宁河“艺新剧社”,任艺术教师,已故。
1176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杨玉霞,1921年生,工青衣、彩旦。1950年冬加入“艺新剧社”,后转入宁河县评剧团。
1176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筱俊婷,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1921年生,河北庆云人,12岁入白玉霜北京班学习评剧,18岁已在各地剧团任主要演员。1951年来芦台与“艺新剧社”同仁同台演出,主演剧目有《桃花庵》、《杜十娘》、《对金屏》、《珍珠衫》等。
1176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吴艳霞,1953年夏加入宁河“艺新剧社”,工青衣,花旦,因主演《刘巧儿》一剧而一炮打红。1964年抽调搞“四清”时离团。已故。
11766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花金香,1955年加入宁河县评剧团,工青衣,花旦。
11767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王玉龙,20世纪60年代加入宁河县评剧团,工老生,嗓音浑厚,尤擅演包公戏,曾以饰《秦香莲》剧中包拯而闻名。已故。
11768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刘荣山,1954年生,琴师,1977年至1983年任宁河县评剧团乐队演奏员、作曲、配器、创腔。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宋国生先生,并受著名评剧琴师郭少田老先生的口传心授,完整地继承和发扬了评剧音乐设计艺术,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用现代作曲手法,不断...
11769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刘增柱,1947年2月生,民间艺人,从小受家传,逐渐学会了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十几岁就从事民间艺术活动,集演奏,作曲、配器、创腔,表演,导演于一身,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
11770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蔺富文(1941~1991),早期著名评剧艺人,艺名“麻子红”,工彩旦。在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中国评剧院前身),曾与李金顺、刘翠霞、喜彩莲、新凤霞、筱俊婷等同台合作演出。
1177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王曼苓,1940年11月出生于梨园世家,原籍河北任丘,祖父是河北梆子艺人,父母唱京剧,自幼学艺,1954年15岁时加入宁河“艺新剧社”,师从李云霞、小兰英、新凤霞。工青衣、花旦兼擅刀马旦,扮相俊俏,嗓音清脆,在芦台初演《吕布与貂蝉》一炮打响...
1177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蔺广文,1937年出生产梨园世家,艺名“新虹声”,文武小生、老生。母亲蔺富文(艺名“麻子红”)(1941~1991),是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中国评剧院前身)著名评剧演员,父亲李子殿(1913~1948)是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鼓师。蔺广文自...
1177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冯旭芳,1969年加入县文艺宣传队,后转入评剧团,工青衣,习学“白(小白玉霜)派”,主演《秦香莲》、《朱痕记》、《狸猫换太子》、《牛郎织女》等。曾主演《闹严府》中的严兰珍角色,获天津市文化局颁发的演出三等奖。
1177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冯继祥,1948年出生于演艺世家,祖父冯春富在津东民间莲花落子剧团任琴师,父亲冯鸿熙是评剧旦角演员,在家庭的熏陶下,随父学习了《王定保借当》、《王少安赶船》、《捉妖记》、《三月三》等剧目。1969年考入宁河县文艺宣传队后转入评剧团,工小生,...
1177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时代: 当代
李曼,1949年出生于评剧世家,其父李筱舫,母杨玉霞均是著名评剧艺人,幼年学艺,工花旦,9岁正式加入宁河县评剧团,成为一名专演孩童的小演员。13岁时就当了小主演。从艺三十多年,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宝莲灯》、《六国封相》、《战斗堡垒》、《...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