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61386条
基础文献
31条
析出资源
28024条
图表
7735条
人物
5302条
机构
2780条
事件
9753条
地名
585条
专题
2279条
作品
4372条
实物
525条
知识出处
全部
崇仁县志
广昌县志
抚州金融志
临川市企事业单位组织...
金溪县志
南城县志
黎川县志
走遍抚州
南丰县志
唱凯镇志
抚州特色农产品
乐安县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湖南乡志
抚州市志:全5册
临川古今名人略傳
东乡县志
抚州特色养殖业
临川区志(1987-...
连城鄉誌
大岗镇志
抚州检察志
莲乡山水
趙醒儂传
抚州农家美食
上顿渡镇志
临川文化史
汤显祖与罗汝芳
抚州地区粮食志
宜黄县志
王荊文公詩箋註
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709
/
4093
55621
纳吉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纳吉:男将问名卜婚后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也就是说,到了这一步,婚事已经大致上确定了下来。唐代,称为“报婚书”,宋代称“过细帖”、“插...
55622
纳征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称“纳成”、“纳币”,指男家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也就是说到了这一步,婚约已经完全成立。到了后世,则称为下彩礼、放定。历来的聘礼里往往少不了茶叶,所以又称为“茶礼”。 放...
55623
请期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男方送过聘礼之后,请人占卜求得一个吉祥的迎娶日子,不敢自专,派人告知女以征得女方同意,届时还要送雁为礼。《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俗称“提日子”、“送日头”。时至今日,举行结婚典礼的日期仍为民众所看重,往...
55624
亲迎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指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仪礼·士昏礼》曾对周代的亲迎礼有过祥细记载。亲迎礼其实是婚礼的核心。古代婚姻“六礼”中,前面五礼都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双方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甚至包括婚姻当事人在内都并不知道,也不在场。只有到了亲迎...
55625
定情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古代婚姻多为父母包办,不过也常有男女青年恋爱、互赠定情物的事情发生。《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出。投我以木李,所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以理解为是男...
55626
做媒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媒约是传统的婚姻介绍人。“父母之命,媒妁之约”,长期以来成为婚姻所必须遵守的规范。周代设有官媒。《周礼·地官·婚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说明他们是代表官方来主管这些事的。 后世...
55627
相亲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称“相门户”,在议婚阶段,由媒人安排一个适当的时间、地点,实地察看对方的情况,包括家财、人品等,然后来确定婚事的成否。古时一般由家长或长辈出面相看断定。 有明查,有暗访,有男到女家“相关”,也有女到男家“看场”,还有男女双方到约定地点见面...
55628
吃茶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这里专指婚礼中的一个仪节。过去的人以为茶树一定要下子,一经移栽,很难成话,就用茶来象征“矢志不移”和“必定有子”。民间有“吃了茶,沾了牙”之说。如女方不中意男方,不会在男方家吃茶。
55629
嫁妆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女子出嫁,娘亲陪送过去的衣被、首饰、用具称为嫁妆,又称“收奁”、“添箱”。 魏晋时嫁妆还比较简朴,仅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等物。后世则有衍变,一是讲究排场,将嫁妆看作是女子身价的象征、门第的象征,嫁妆趋向丰厚。民间称“摆嫁妆”,女家要将嫁妆摆...
55630
哭嫁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人们以为“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把哭声当成婚礼热闹的象征。届时不仅新嫁娘哭,她的母亲以及女眷、女伴也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因人而异,也有世代传承的,成为民歌中一种别致...
55631
花轿迎娶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新娘出嫁坐花轿,是宋以后的礼俗;唐以前一般是坐车。旧时有专门出租轿子的轿行。穷人平时不坐轿,不过结婚时总得去租来坐一回。花轿披红挂绿,有的还在两侧贴对联。一般在上轿前要“搜轿”,又称“压轿”,表示驱赶可能潜入花轿的妖怪。有的要把新娘抱上轿。...
55632
传代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称“传袋”、“传席”。花轿到男家,新娘出轿,过去的人以为新娘的脚不可沾地,于是用席或是袋来铺地,让新娘踏在上面前行。届时同时准备好几只袋,随新娘脚步依次递进,则取“传宗接代”之意。
55633
拜堂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公婆的仪节。拜堂时还要“牵巾”,把红绿彩缎绾成一个象征夫妻恩爱的同心结,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然后行礼。一般为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洞房。
55634
揭盖头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称“挑盖头”、“挑头巾”。据《通典》,汉魏时因故不能成礼的,用方巾蒙女氏之首送往夫家,夫氏挑去方巾,即可成亲。至唐未,则已成为婚礼上普遍采用的一个仪节了。明清相沿成习,新娘出嫁,多有红巾盖脸,拜堂后,或在入洞房后,由新郎或婆婆将盖头挑下。...
55635
合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称“交杯”、“合瓢”、“饮同心酒”。《礼心·昏义》:“妇至,婿揖妇以人,共牢而食,合卺而醋,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说明周代已有“合卺”的仪节。这里还提到了“共牢”,是指新婚夫妻共食一块祭祀用的肉,表示合为一体。“共牢”仪节后来逐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