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740 条 400 / 1383
5986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1991年起县城始有集体、个体书店和书摊,1995年县城东街从西向东分别有“艺海书店”、“教委书店”、“学海书店”、“百味书屋”、“百花书店”,另外,县城南、北街有4个书摊流动售书。
5987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史上,柏乡县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明清两朝就有3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文化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特别是1971年,刘景林调县文化馆主抓全县业余文学创作后,经多年努力,培养出业余文学作者数十名。其中经常在国家级报刊杂志...
5988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柏乡县书法与绘画的发展情况,并列举了古现代擅长书法者,历代县内绘画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开设了美术课,一些现代美术知识得以传播和普及,以文化馆专业美术工作者为骨干,配合政治运动,以宣传画、漫画辅导群众绘画创作。
5989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柏乡县历代书法,大都以实用为主,喜爱和欣赏的人多,而真正能自成一家的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一些人创作的书法作品相继发表,各成一家。
5990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柏乡县历代内绘画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开设了美术课,一些现代美术知识得以传播和普及,以文化馆专业美术工作者为骨干,配合政治运动,以宣传画、漫画辅导群众绘画创作。剪纸在民间流传较早,常见的有刺绣用的花样,做吊画用的戏曲、生活人物...
5991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代县内的戏剧创作因资料残缺,已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的业余戏剧创作一度兴起。
5992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代县内的戏剧创作因资料残缺,已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的业余戏剧创作一度兴起。从有戏以来,柏乡人欣赏豫剧的较多,其次是丝弦、评剧、老调、河北梆子等。建国后,柏乡县前进秧歌剧团,京剧团,豫剧团先后活跃于戏剧舞台,另有外地剧团充实...
5993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曲艺在县内流传较广。初有鼓板书、大鼓书及坠子等流传,后来又有化装坠子流行。每逢集日庙会、节日,许多村镇都要请一班乃至几班演唱助兴,群众自愿捐些钱粮,以资助艺人各种费用,少则唱几天,多则一月有余。有时遇有婚、丧、嫁、娶,也要请上一班热闹一番,...
5994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代县内的戏剧创作因资料残缺,已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的业余戏剧创作一度兴起。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县内戏剧创作热情高涨。
5995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从有戏以来,柏乡人欣赏豫剧的较多,其次是丝弦、评剧、老调、河北梆子等。而京剧由于它的艺术水平较高,故其观众的层次也较高,一般一些年岁较大且有点文化基础的人比较欣赏。80年代后,年轻人一般都喜欢观赏现代歌舞。
5996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柏乡县前进秧歌剧团,京剧团,豫剧团先后活跃于戏剧舞台,另有外地剧团充实柏乡县的戏剧舞台较有影响的剧团有:50年代天津华京剧团;邯郸东风豫剧团;1964年中央乐团;1988年洛阳豫剧团和河北省京剧团;1989年河南省京剧团,赞皇县丝弦...
5997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史上,柏乡县的音乐比较单调,城乡只流传着一些简单的民间小调,象“送情郎”、“卖饺子”、“小放牛”、“孟姜女”等,在学校,学生唱“放学歌”、“太阳下山了”。除此之外就是戏曲音乐了。省音协先后发展县文化馆干部赵庆仁、史云雪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
5998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柏乡县内的舞蹈主要是民间花会,其历史已有几百年,而花会比较活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解放初期和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等开始普及流行。1984年,邢台地区在南宫举行全区民艺汇演,东施庄的掸子鼓荣获邢台地区民艺汇演第一名...
5999
舞狮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舞狮分大狮、小狮,大狮由2人扮装,小狮由1人扮装;舞狮时后场锣鼓齐鸣,节奏雄壮,逗狮人手持红绣球在前引逗,狮子则踏着鼓点,摇头摆尾,做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憨态喜人,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一般隆重节日才有此活动。
6000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二鬼摔跤亦名“二保跌”,由一个人身上绑上另一个假人,头戴戏冠,脸上化妆成古戏中的大花脸,一真一假,在地上滚爬,你按倒我,我又使个绊脚将你摔倒,使观众看去好象两个真人摔跤一样,表演十分逼真,引人发笑。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