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740 条 393 / 1383
5881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直属日本顾问领导,设队长1名(为日本人),有日伪军约30人。
5882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武警柏乡县中队系地方治安部队。1959年前称公安部队,1963年复称公安部队,1966年整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柏乡县中队,1983年又改称武装警察部队。其人数时有变动,一般为几十人,系现役军人,协助公安局工作,隶属邢台武警支队。
5883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从20世纪50年代起驻扎柏乡县西部,临城县东部,1992年12月迁撤。
5884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柏乡县古代军事设施情况,并介绍了军事古遗址的情况。
5885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柏乡后,在其占领区推行“强化治安”,布设碉堡,挖掘壕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抗日军民则针锋相对,广泛开展反封锁,开挖交通沟灵活机动地对敌斗争。
5886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介绍了柏乡县兵役发展情况,民国以前,县内兵役制度没有定式,或府兵或募兵或其他征招方式。 募兵制则是由招募部队设立招兵处,官府将适龄壮丁编册按序抽丁服役,日伪军警更是靠强行抓丁保证兵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与历代(包括国民党南京政府...
5887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柏乡县军事设施情况。
5888
碉堡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日伪军在余舍、小里铺、驻驾铺、南郝村、十里铺、白楼、固城店、三十里铺、东南鲁、北鲁、南滑、北滑、南黄泥、北黄泥等村建有20多座碉堡,俗称炮楼。
5889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八路军抗日游击队针对日伪的封锁,曾多次发动民兵群众夜袭炮楼,破坏公路、填平封锁沟,同时,在柏乡县东部南鲁至西苏一带的根据地开挖交通沟,据1940年统计,挖交通沟100公里,深2米,宽3米,用土堆于沟沿。
5890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4年建,位于山柏路和南阳路交叉口东南侧。另外,在小里岗设有靶场。
5891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某部在柏乡和临城县交界处建飞机场,机场主体在柏乡境内,后勤供应在临城境内,占柏乡土地4,000余亩。
5892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柏乡县营儿村挖有地道。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为加强战备,柏乡县全面动员,开挖地道,遍及城乡。县城区域的地道较宽大,宽1.7米左右,高约2米。四街两关的地道与机关企事业单位所挖的地道连网成片。...
5893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为加强战备,1968~1969年,柏乡县在北张村破土修建后方基地,属地下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
5894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内仅有少数有识之士远赴南方加入到中国工农红军之列。县内民兵在抗日政府的号召下,踊跃报名参军。经上级批准,县抗日游击大队把6个中队中的5个中队的民兵300余人先后输送到八路军正规部队。其后,又多次有成批青壮民兵参军。...
5895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4年试行义务兵役制,1955年7月正式颁布兵役法。征兵一般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冬季。届时,县里成立兵役委员会或征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乡、镇(公社)成立临时机构。普遍宣传参军的意义,动员青年报名,进行兵役登记,而后,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