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21 / 976
180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外籍教士在卓尼的传教活动,后经传教士们多方设法疏通土司后,方在卓尼立住脚跟。1913年,在岷县创立神召总会,并在其原传教旧地广泛宣讲神召会宗旨,使神召会的信徒势力逐渐胜过宣道会而统辖境内的教会组织。
180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对卓尼县的僧纲衙门、新中国成立后的宗教管理机构等相关宗教管理机构的介绍。
180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僧纲系统僧纲之下设头目二人。大头目主管全寺的行政事务,小头目主要处理外事及其它属寺的各类教务。头目由僧纲提名委任,选择熟悉经文、品行端正,善于办理事务的喇嘛担任,职责是协助僧官管理属寺的宗教、行政、财务及教规、教法等。
180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族宗教事务工作一度由各级党委统战部门管理。1980年1月4日,成立卓尼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统管全县民族宗教事务至今。
180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对卓尼县的新中国成立后宗教、宗教界爱国人士的贡献等相关宗教事业的发展的介绍。
180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对卓尼县1949年至止1990年底宗教事业的曲折发展的相关介绍。
180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当地民族宗教界大部分爱国人士在卓尼建设事业中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参政议政、剿匪建政、铲烟禁毒活动中宣传教育群众,协助当地政府协商、调解各种纠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民族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解决民间草山纠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80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域广阔,地形复杂,发育岀大量苍翠的山、峡、河、溪,奇峰、峻岭、清泉、洞穴及莽林、草原,使卓尼山河旖旎多姿,无限壮美。此地是古代“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隅;又是古代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带。悠久的...
180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气候虽较高寒,但宜农宜牧,且有林渔之利,为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条件。在洮河及其支流沿岸峡谷峭壁上之大量天然岩洞,又为最初的人类提供了栖息地。由于县内专业力量所限,文物调査尚处初级阶段。至今虽还未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洞穴遗址...
181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年来,在县境洮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录日岔台子遗址位于扎古录乡洮河北岸的录日岔村北台子上。其地由西向东分为四个掌子面,遗址面积100X60米,东段发现灰土堆积层长85米,厚1-1.5米,上层黄褐土层1米,下层灰褐土,灰中含有少量烧...
181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的原始墓葬分布很广,它且以群体形式为主,几乎遍及境内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址中。
181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迭当什古城位于扎古录乡迭当什村西。迭当什为藏语“得塘什”之音译,意为 “河阴川”。城廓遗址就座落在高出村寨30余米的台地上。城廓坐南面北依地而筑,东西北三面均被洮水环绕,边缘均呈30-100米陡崖,有人工切削痕迹。
181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9年8月岀土于木耳乡冰崖村,出土时陶器表面土锈甚厚,不意破损,经复原留一小三角形残孔,其余部分完好。瓶高24.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细泥质红陶。器口平直内敛,唇壁厚0.3厘米,腹壁厚0.2厘米,内壁打磨平整,有轮制纹。
181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犹如镶嵌在洮河这条玉带上的绿宝石,在它的周围,又遍布着粒粒翡翠,串串珍珠般的名胜景点。多少年来,这些闪光诱人的旖旎风光因山高壤僻、交通不便而与世隔绝。这里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其古老、独特、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活本身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
181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城驻地柳林镇,是卓尼县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洮河横贯市区,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其间群山环抱,青翠欲滴,碧波荡漾,水泛银光。每当晨夕,木排顺洮河而下,筏客樵夫之歌喉响彻晴空,洮河长桥如彩虹卧波。古雅川犹如一张宝座高入云天,苍茫幽深,更...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