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085 条 977 / 1339
14641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浚金钟河。自欢坨至蓟运河共80里。
14642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二十三日,“弥月大雨不止,各河同时异涨。潮白、蓟运等河多有冲决”。“倒流窝等128个村成灾七分,小南庄等110村成灾六分,河家流等21村成灾五分”。
14643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元年(1875年)通永镇总兵吴殿元率练军修筑芦台至北塘盐道20余里。
14644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二年(1876年)唐山矿主办人唐廷枢操办,将唐山煤用牛车运到芦台,再由芦台装船,沿蓟运河运到天津。每吨成本约为白银四两七钱。
14645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二年(1876年)“自春至夏,天时亢旱”。“夏青蝻孽萌动”。七月二日起得雨。“阴雨连绵,西北山水奔腾下注,各处支河民堤间有冲决”。“有被水、被旱、被潮、被霜、被风、被蝻村庄”。
14646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三年(1877年)王照(芦台人,任礼部主事等职),在芦台办小学堂。
14647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三年(1877年)水旱为灾,三月、十月,饥民逃亡甚多。
14648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命各境“将饥民资遣回籍,以适时耕种,勿以荒芜土地”。本年,乡绅李瑞春捐修操办芦台至汉沽二十里叠道。
14649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五年(1879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于北塘海口试设电报,以号令各营。电报由外文改为华文。此为中国设立电报通讯之始。
14650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唐山至胥各庄运煤铁路动工。并以胥各庄至芦台阎庄开凿一条长约33公里,宽15.15米的煤运河。同时疏竣芦台到天津的旧河道。
14651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五年(1879年)“春雨愆期,麦收欠薄”。“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九日,连遭大雨”。“西北边外奔腾汇注,各河迭次涨漫。时过霜降,尚复水势浩翰,实为近年所罕有”。“宁河一带民田,巨浸汪洋,禾稼淹没,村农失业,转徙流离。水患频年,今岁又重”。
14652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五年(1879年)丰台镇建“裕泰和”河北梆子戏班,由几家财东筹资,聘请玉田县艺人任教师。
14653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宁河县志》,知县丁符九主修。
14654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六年(1880年),“灾旱”。时,七里海产苇,归天津行销。丰产芦苇10万公斤,平年亦产5万公斤。
14655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光绪七年(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运煤铁路通车。唐山矿的煤,由胥各庄经芦台入蓟运河,运往天津。唐胥铁路通车之初,使用骡马为牵引动力,效率极低。此为我国自建并延续至今的第一条铁路。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